上个月,比亚迪卖了23.04万辆,同比增长152.63%。今年前十一个月,累计销量162.83万辆,同比暴涨219.38%,提前完成150万辆的年销目标。比亚迪销量爆棚,进一步推动“淘汰内燃机是大势所趋”论调,于是燃油车又被推上风口浪尖:“这都2022年了,您还琢磨燃油车呢。”燃油车不值得买,似乎成了一种主流消费风向。

但是,电动车真能全面取代燃油车吗?在我看来,绝大多消费者更适合燃油车,我们不妨拿“钱”说话。
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其中城镇居民47412元,农村居民18931元。2022年数据尚未出炉,依照经济形势发展来看,恐是与去年相差无几。你看,即便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算,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不掏积蓄、办贷款或借点钱,哪能买得起一辆10万元的车。

正因为买车不易,中国大部分普通消费者,购车时更注重“一劳永逸”。什么意思呢?能上高速、可下泥路,拉人载货样样不误,一个车能解决所有出行需求,这也是为什么SUV是中国市场最畅销的车型原因。
可是,现在市面上没有任何一台电动车,能够满足中国大部分普通消费者需求。如果预算在10万元左右,“往下选”就只能挑五菱宏光Mini EV为代表的小型车,车身空间小、续航里程短,仅能满足一部分城市短途出行需求。“往上挑”倒是有很多车型,比如起售价10.28万元的比亚迪海豚,价格倒是还能接受,小型车身又限制用途。而MG MULAN、元PLUS和AION Y等,产品力还能贴合“一劳永逸”特性,但起步价格已破13万元,显然超过了太多预算。
可你如果买燃油车,哈弗H6、日产轩逸和大众朗逸等等,能选的“一劳永逸”车型数不胜数。
当然,你也可以不注重“一劳永逸”,要么过两年赚了钱换新车,要么缩减自己的出行需求。前者是好事不必多说,后者是坏事多说两句。车是代步工具,是为了方便我们出行,结果因为产品力有限,被迫缩减自己的需求,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买它呢?这就好比职场正常跳槽,只有待遇等条件越来越好,你才可能加入另一家公司。如果人家给不到理想条件,你还有什么理由跳槽呢?
讲到这里,有人要说了,燃油车后期费用高,纯电车耗能、保养都十分便宜。原公司抠抠搜搜,新公司好吃好喝,我当然应该选择跳槽。

纯电车保养是便宜,不外乎是检查一下“三电”、润滑一下活动部件及更换刹车片等损耗件,不再需要更换润滑油、火花塞和机油滤等等。可是,纯电车一旦发生车祸等意外情况,电池组若是受损,那可要花一大笔银子,要知道大多数电池组成本,能占到车子总成本的四成左右。当然,换电池属于小概率事件,不多说,重点讲一讲耗能费用。
如果你购买纯电车只是用于常规出行的话,多数情况是无法在使用环节,把购车时多付给纯电系统的差价省回来的。很多朋友看到企业宣传“一公里8分钱”,回头一算,开六七年就省回来六七万了。这种超级省钱之道,的确可以实现,但前提是你有私人充电桩。
一些私人充电桩夜间充电,波谷电价(夜晚)可以低至0.4元左右一度。一台买菜车,即使开空调和音乐,百公里电耗高达20kWh,行驶成本也仅需0.08元/km,高性能车也不会超过 0.30 元/1km。如果没有私人充电桩,就得使用公共充电桩,那行驶成本显然达不到那么低。
一方面,公桩是商业用电,电费要高出民用电一截,还会额外收取服务费,充电成本远高于私桩。另一方面,公桩任何人都能使用,你能保障自己爱车随时都在波谷电价时段充电吗?所以,想要贯彻超级省钱之道,必须得有一个私桩,还要选择波谷电价段充电。

只选择夜晚充电,倒不是什么难事。要有一个私桩,那就得有个私家车位。现在一二三线城市的车位,普遍都在10万元左右,最低也得好几万元。中国大部分普通消费者,买辆10万元的车都十分不易,请问还有什么余钱买车位吗?若是无法贯彻超级省钱之道,纯电车行驶成本也是比燃油车低,但你要说总费用能节约多少,我认为两者差距不大,因为纯电车不保值。
当年落地80万元左右的特斯拉Model S,上路两三年,某二手车网站上挂50万元,折价堪比双十一。然而,特斯拉也是纯电车里最保值的品牌。其他品牌保值率还要低一点,特别是品牌一般、产品力低的车子,残值低到令人瞠目结舌。比如2017年新能源市场的主流车型北汽EC180,当时补贴后售价15.78万元,如今二手车网站甩卖不到3万元。短短5年,折价近13万元。而同期同价位的哈弗H6等热门燃油车,现在还能轻松卖到6万元。尽管厂商出台各种保价措施,但受电池衰减、技术更新和新车价格下探等影响,纯电车整体保值率,较同级燃油车有着不小的差距。

纯电车折价率远高于燃油车,你再这么一算,两者整体后期费用又能有多大差异。最关键的是,普通家庭可能有急用钱的时候,然而售卖纯电车帮你回笼不了多少资金。要是遇到黑心二手车商伺机压价,那可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啊。
单谈“钱”,大多数消费者更适合燃油车。如果再细看产品力,那纯电车更是问题多多。所以,电动车全面取代燃油车,现在来看只是天方夜谭罢了。当然,不排除未来的可能性,就等时间告诉我们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