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车成本的提高会影响用车频率吗?


成本改变会影响用车频率吗?如果影响,影响程度有多高?这实际上是用车的需求刚性问题。

需求弹性的概念很简单,就是价格/成本降低,需求就会提高。有些需求是缺乏弹性的,比如维持生命的主食,大米价格上涨,你该吃还是得吃。极端情况,因为大米价格上涨导致吃不饱了,还要减少肉的消费、多买一些大米,大米的需求反而会上升。在这个例子中,大米的需求弹性就很低,肉的需求弹性就较高。

要注意的是,需求弹性不考虑沉没成本,而是考虑边际成本。例如你持有一辆车,每年的养车用车成本加起来,可能比打车还要高。但每次出行是开车还是打车时,不会考虑购车、保险、维保的固定成本,只考虑出行的油费/电费、停车费、违章风险,只是这部分成本低于打车,你就会选择私家车出行。

理解了需求弹性之后,我们就可以想一想自己用车场景,来分析一下需求弹性了:

  • 上班通勤:这可能是最为刚性的通勤需求,不管开不开车,上班总是要上的。当油价上涨时,短期就会倾向于考虑公交地铁,长期会考虑是不是换工作或换近一点的房子租。
  • 周末郊游:郊游最好还是开车,油价上涨可能会让人侧向去近一点的城市,或干脆不开车了,选择在市里玩。由于自驾本身就有一定的旅游属性,所以成本应该不会过多影响用车需求,但会影响单次出行的距离。
  • 出门会客: 这一条我想表达的是“非规律性的出门”,想不出太好的词来概括。比如说,跨区见个朋友、隔壁城市拜访客户、一家没去过的餐厅探个店,均属此列。这种非刚性的需求,本来就是可去可不去的,去的话也不一定要开自己车。
  • 过年回家:开车还是高铁,也是一个争议性的话题。油价涨太多的话,对自驾回家的决策影响还比较大。

题目中还举了一个相当极端的例子:油车换成电车,用车频率影响大吗?

答案是肯定的。根据我的观察,江浙沪的车主在换成电车之后,出行里程大多都有50%-150%的上涨。例如,我的P7两年开了8.6万公里,每年4.3万公里,如果是油车是不可能开这么多的。

以我个人而言,油车换成电车之后,不仅用车频率大大增加,出行与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剧变。上海很大,油车出行要考虑油费,住在安亭的我,会觉得市区都很远,更不用说浦东了。

换成电车之后,电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出行就只有时间、精力、风险成本,我眼中的上海地图就变成下面这样子了:安亭就不再是偏安一隅了,去上海大部分地方的时间成本,可能比住在内环还要低一些! 同样面积的房子,省了多少万?

当然,市区也有市区的好。一位住在河南中路的长辈,听我讲了之后,语重心长地来了一句: 上海郊区环境、出行条件确实也不错,但是没有文化啊! 我深表认同,并表示换不起河南中路的几千万的房子。说实话,就算能换得起,我也不会换的。考虑车的因素之后,我觉得内环不方便,还没有住在安亭好。


由这个话题,还可以引出一个特别火、也容易引起误判的话题:油车换成电车,用车成本可以少多少钱?

比如说,一个人开燃油车,每年行驶里程1.5万公里。那他可能就会算:燃油车每公里6毛,电动车每公里1毛,这样一年省下来7500元,5年省37500元

实际上,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一种商品的价格降低之后,需求量会增加,二者比值就叫需求弹性。也就是说,他换成电动车之后,一年可能就要开2.5万公里了。那么问题来了,他换了电车之后每年能省多少钱?

  • 算法1: 开1.5万公里省了7500元,多开1万公里多花1000元,所以省了6500元。
  • 算法2: 每公里省0.5元,所以2.5万公里省12500元。

6500元 vs 12500元,你觉得哪个算法对? 仔细算哦,因为一年差了6000,五年就是3万元,这会直接影响你的购买决策:买油车还是买电车。

两种算法都不对,正确答案应该在6500与12500之间

为了理解这一点,咱们举一个极端的例子。2.5万公里由两部分组成:

  • 上下班通勤:每年1.5万公里。由于公司停车场免费,你乐意开车去。
  • 出差去机场:家住滴水湖,每年1万公里。地铁公交短途打车40元;油车油费180元,太不划算,不开;电车电费36元,划算!

当然,算法没那么简单,开电车虽然只比地铁公交省了4元,但由多享受了“免去地铁排队、不坐公交人挤人”的好处,这个主观体验上的收益在你心目大于0元但小于140元(180-40)。具体是多少,就决定了最终省下来的钱,在6500元与12500元之间的哪个点上。

在这个极端的例子中可以看到,如果你以过往开燃油车的里程来计算,就会少算那些「由于油价高而带来的沉默里程、带来的用车频率减少」,最终造成误判

从每年打车里程5000公里上升到买车后10000公里,从油车10000公里上升到电车的20000公里。里程的增长,除了经济帐之外,会不会更有价值的东西呢

这其实做不出很具体的分析,只能给出一些哲学上的思考。《黑天鹅》一书的作者塔勒布在《反脆弱 —— 从不确定性中获益》一书中提到:杠铃策略是对抗不确定性的重要手段,实施这一手段就要增加自己的“可选择性”

什么叫可选择性? 比如说你买了一个很贵的房子,每个月要背几万元的房贷,导致你不敢换工作、不敢和领导顶嘴,那你的可选择性就很低。

假如你是北京土著,辞职了也可以回去继承五套2环房子,那你的可选择性就很强。如果领导有了不正当的要求,因为有退路,你才不会惯着他,而会据理力争 —— 这可能导致你被fire,也可能让领导更看重你、同事更尊重你,反而晋升更快。

如果没有五套2环房子,但你从不被消费主义洗脑,随便赚点钱就可以活得很开心,那可选择性也会很强。

塔勒布认为,人类在决策时倾向于低估可选择性的收益,所以在做一些模棱两可的决策时,去选增强自己可选择性的决策,会让自己最终受益。

出行频率增加,意味着每次面临“是否出门一趟”的选择时,可选择性增加了。从长期来看,这是一种优势策略。当然,为了让策略成为优势策略,出门开车一定要注意安全。将里程从每年2万上升到6万公里,违章与事故概率也上升了三倍,务必要小心 。反过来想,里程上升数倍,保险费不变,这其实也赚了。

翻译成人话就有点像当年买房还是买车的话题一样: 买房是把自己固定了下来,买车是增加了很多人生机会

具体到出行成本问题与油车电车问题,那就是买车增加了很多人生机会,油价上升减少了一些人生机会,买电车又增加了更多人生机会

不同的历史时期,这话有时候对有时候错,但大体上是这么个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