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问界汽车官方微博发布的海报中,右上角 logo 从原来的 "AITO" 换成了 "HUAWEI",这一举动被很多人解读为距离华为承诺的三年不造车的期限将近,华为在造车的边缘疯狂试探,而也有人认为,这是在增加华为的光环,试图挽救问界下滑的销量。
2月第一周的上险量数据显示,问界的上险量大幅下滑,只有378辆,这个交付量不说和蔚小理相比,就连欧拉、极氪、阿维塔、深蓝都要比问界的交付量更高。而实际上,问界的销量早就已经深陷泥潭。
今年1月份,问界销量为4885辆,环比下滑56%,上险量仅为3176辆,不及蔚小理和极氪,而按照2月第一周这个上险量,问界2月份的上险量能不能突破2000辆都是个问题。
其实,问界汽车在去年是有一段高光时刻的,2021年3月,重庆金康赛力斯,与华为合作推出了首款车型“智选SF5”,虽然有华为光环加持,但是SF5的销量不佳,2021年全年销量仅为 8169 辆,首战失利之后,双方又携手合作推出了问界品牌,并且发布了发布了M5、M7、M5EV三款车型。
相比赛力斯,问界品牌之中,华为的参与度明显更高,设计、制造、销售均由华为主导,堪称是“干儿子”一般,问界也不负所望,问界 M5车型87天就交付了1.13万辆;问界 M7 车型,发布4小时订单就突破2万辆。去年8月份,问界的月交付量破万,10月份环比增长20%达到12018辆,是问界汽车发布以来最高光的时刻。
进入2023年,问界又率先响应特斯拉价格战,M5、M7三款车型最高降价3万元。本以为降价之后的问界会卖的更好,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年销30万辆的豪言壮志犹在耳旁,但是问界汽车上涨的势头却戛然而止。
问界目前的问题,主要还是出在M7身上,问界旗下的两款车型,M5几乎贡献了问界的大部分销量,而M7作为问界的高端车型,M7上市发布会的时候,余承东和丰田埃尔法、雷克萨斯LM、宝马X5、宝马X7、奔驰GLS、奔驰GLE、奥迪Q7、特斯拉Model Y、理想L9、迈巴赫等一众豪车,进行各方面数据对比,对外宣称“问界M7完全可以超越百万级豪车”“是全球首个让领导、老板可以舒服休息的、甚至超越所有的豪华SUV、MPV的车型”。
但是M7的实际产品力,却没有表现的那么好,这款车甚至极大拉低了问界的品牌形象。
从这款车推出之后,疑似问界M7疑似利用东风原有SUV产品换壳的质疑,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虽然轴距数据不错,但是糟糕的第三排乘坐空间,让很多二胎家庭望而却步。
发布会上大力宣传的第2排零重力座椅,被很多车主吐槽是鸡肋,不可否认,零重力座椅的乘坐感受是比较舒适的,但是打开零重力座椅之后,会严重侵占副驾驶和第三排的空间,从六座车变成四座车,实用性大大降低。
在发布会上号称遥遥领先的增程式动力系统,却在燃油经济性、驾驶体验方面,相比友商没有明显的优势。
智能化方面,华为智能驾驶全栈式解决方案,却没有搭载在问界的车型上,极狐上的激光雷达方案,却在问界的两款车上缺席了,相比理想、小鹏、蔚来、极氪等竞争对手,问界并没有表现出在智能化方面明显的优势。
而中保研碰撞测试的成绩,更是彻底击碎了很多人的信仰,问界M7在25%偏置碰撞后,车辆前部发生溃缩,A柱与车顶连接处,疑似发生变形。在“乘员舱上部入侵量”和“车辆结构”两项只获得了“A”评价。尽管华为的工程师表示,A柱弯折不代表安全性差,但是消费者对此却质疑声一片。
问界汽车陷入目前的困境,还远不止如此,虽然获得了远超以前的销量,但是华为智选的模式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一旦未来华为引入其他的车企合作,问界的声量势必会被大量分流,而现在的小康汽车更像是华为造车的代工厂而已。对AITO问界来说,踏踏实实造车,做好产品口碑,可能才是当下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