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道离开中国没好“下场”,为啥这两年撤资的车企还越来越多?


前言

全球车企市场,中国所占比例就高达30%,可以说中国全是全球车企市场的核心力量了。全球汽车市场8000万量级中,中国每年就能够卖出2500万量级,这个数据也是中国市场地位举足轻重的最有力的证明。

从各大品牌销量中就不难发现,一个企业在中国拥有市场份额可以能去帮助其孵化成一个大型企业。比如,宝马、奥迪、奔驰、路虎等大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就占比30%,这个巨大数值对各品牌的意义非常之大,不仅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造车的成本,还能够源源不断地为企业本来带来巨大的利益。

那么反之,中国占比如此之多,一旦丢失中国市场,对各大企业都将会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就比如现代起亚集团,即使它的销量高达全球第三,但是由于没有中国市场,想要在销量方面有进一步上升还是较为困难。

假如拥有中国市场,国内能够为其提供一百万的年销量的话,那么起亚集团就能够借此迅速拉进和第二名大众集团的差距。因此,努力争取中国市场正是各大企业都会抢着干的一件事。

但在过去两年中,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很多企业相继退出中国乘车市场,其中包含讴歌、Jeep、铃木等等,还有马自达、英菲尼迪、捷豹等企业一直处在边缘徘徊。

2021年一整年,马自达的全球销量已经超过百万量级,中国市场销量却只占其中10万量级,这个占比其实算是比较少的了,如若国内市场销量达到30万甚至40万量级,那么毋庸置疑,马自达的全球销量将会有接近20%的上涨幅度,这是一个非常诱人的数字。

按理来说,想要在2500万量级的乘用车市场努力抓住20万量级的客户群体,其实并不算是一件难事。但事实却明显比这更加残酷,对于马自达这样的企业来说,想要抓住20万量级的中国市场可以说是非常困难了,不然也不至于出现明明全球销量过百万,中国市场销量却惨淡的不到其中的十分之一。

对于各大企业来说,其实只要能够抓住3%的中国市场用户群体,那么销量超过60万量级可以说是能够轻轻松松实现的目标了。毕竟,如此多的销量,再加上中国市场附加的“优惠”,即成本大大降低,那么该企业在全球车企市场上的排名将会有明显变化。

那么问题来了,很多企业根本就抓不住中国市场,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这其中的说法是,相较于其他国家的乘用车市场,中国的乘用车市场竞争状况空前激烈。即使车辆售价设置较高,但也架不住其中的成本算不上低的事实,那么总体利益自然也就算不上很大。更何况,就中国市场内,还有长城、吉利等疯狂内卷的企业在猛烈竞争着中国市场的份额。

很多人都会因为车价过高而直呼企业黑心,但是与其说是企业不够良心,不如说是中国市场本就太过于疯狂,内卷太过于严重。

就好比哈佛H6,这种车的销量高达上百万,价格也就在十万左右,这个美金只需要1.5万,这种车型紧凑、尺寸超过4.6米的SUV放眼全球,几乎没有哪个外资企业能够制造出来。而美国的翼虎和CR-V,定价大概都在3万美金左右。

两种尺寸相同的SUV,中国品牌的定价却诋毁低很多,只有它们的二分之一,那么像这些车型,即使在欧美定价高,入了国内市场,也只能进行减配、降低成本,用这种策略来应对中国价格战的内卷。

那么对于这些外资企业,既不够了解中国市场的消费习惯,又不能够以足够低的成本造出国内能够产出的车辆,自然也就会在中国市场难以生存下去,只能够选择退出中国市场。

但是,单说产品,对于一些二三线外企品牌,及时撤出中国市场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毕竟在传统制造业过剩的情况下,执意浪费资源和精力去一味地造车,本身就是一个不合理且必将亏损的想法。

结语

因此,二三线外资品牌退出中国市场其实是不可阻挡的一种趋势,因为原本属于他们的市场份额都已经吞噬,在这一方面已经再难获得较大的好处了。只是这场内卷最大的赢家还是中国消费者罢了,毕竟现在这种内卷的存在,让我们能够用10万预算买到越来越好的车了。

今日话题:明知道离开中国没好“下场”,为啥这两年撤资的车企还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