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当前大多数消费者受限于预算各方面,购车会更倾向于经济性,但这并不妨碍豪华品牌销量持续上升。就以2023年2月为例,国内豪华车的新车上险量占乘用车总体的份额已经突破2成大关,达到20.48%。同时,也已经有第三方统计出了2月豪华品牌销量排行,数据基于保监会提供的乘用车上险量。
这里涉及的“豪华品牌”通常指主销车型售价在25万以上的品牌。所以特斯拉、雷克萨斯、蔚来等品牌也能进入榜单。
前三名理所当然的令人不意外,至少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得是“德系三杰”BBA。具体到排名上,分别是奔驰第一、宝马第二、奥迪第三,分别取得57401辆、55530辆、40234辆的销量。
奔驰和宝马长期都是轮流位居冠亚军,这也不是没有理由的。BBA里面,奔驰车型最全、种类最多,基本涵盖所有你能想到的类别。这其中,像奔驰C级、E级、GLC等价格相对较低的车型通常都不愁卖,而旗舰行政轿车S级、旗舰SUV GLS、硬派越野的代表车型G级,依靠多年来在海内外积累的口碑,也广受富人们的追捧。
至于宝马,则更多受到追求操控的用户欢迎。像主打轿车的单数系列(1、3、5、7系)和主打轿跑的双数系列(2、4、6、8系)各自定位不同、风格迥异,不同需求的用户总能找到与自己匹配的Dream car。至于SUV,不论是去年实现国产的X5,又或是“入场券”级别的X1,在同级别车型里的销量一直傲视群雄。同样的,主打性能的M系列也是众多玩车一族的心头之好。
虽然是前三,奥迪却只能长期居于老三的位置。多年以来“官车”的形象,使得A6、Q7等车型销量一直如日中天,但这样先入为主的品牌形象,也很大一部分制约了奥迪其他车型的市场表现。老实说,奥迪拥有更佳的产品力和性价比,不过像A4L、Q5L等车型,2月上险量均未破万。
现在电动化的趋势不可阻挡,大家都在造电车,可BBA在电动化面前完美诠释出一副“不愿脱下长衫的孔乙己”形象。不论宝马i系列、奔驰EQ系列还是奥迪e-tron系列,普遍都存在价格虚高、产品力不够强的问题。干脆就有网友打趣说道,电动化时代的BBA就是杂牌。
排名第四的是特斯拉,2月贡献了34082辆的销量。其实截至目前,对于特斯拉到底是不是豪华品牌这一问题,各界的争议还是很大的。因为贡献特斯拉销量的主力,是起售价不到23万的Model 3和不到26万的Model Y。至于两款旗舰车型Model S和Model X,长期处于相对边缘化的状态。而随着“双旗舰”的新车型在国内开启交付,预计品牌总体销量还会提升。不过,提升销量还得靠Model 3和Model Y,双旗舰的销量也许会提升,但不会特别明显。
接下来的排名和销量已经开始出现断层了。排名第五的是红旗,2月销量为17110辆,大概率又是H5、H9、HS5等车型撑起的。
蔚来排名第六,销量为11908辆,这样的成绩继续超过雷克萨斯,同时还把沃尔沃、凯迪拉克、捷豹路虎一众传统二线豪华品牌踩在脚下。同时,随着换代ES8、ES6、EC6和全新产品ES7的陆续交付,蔚来的销量还有得涨。如果蔚来和雷克萨斯都稳定发挥,那么以后蔚来销量超过雷克萨斯的势头将会趋于稳定。之前李斌在2022年NIO Day上夸下的海口没准还真能实现——年销量超越雷克萨斯。
值得一提的是,并未出现在榜单上的理想,在2月销量也有16220辆,全系中大型SUV的打法,将家庭用户的心理拿捏得死死的。不过相比蔚来,理想到底算不算一个“豪华品牌”受到的争议更多——尽管它售价上已经满足了30万的入场门槛。
以蔚来为代表的高端新势力品牌势如破竹的同时,传统二线豪华品牌都不同程度出现下滑。除了第七名的沃尔沃、第十名的捷豹路虎同比增长为正,其余像雷克萨斯、凯迪拉克、林肯、英菲尼迪等一系列品牌,同比都是非常明显的下滑。其中,雷克萨斯同比下降21.48%,凯迪拉克同比下降7.93%,林肯同比下降6.22%。这些品牌曾经都是不可一世的存在,仅次于BBA,但现在出现颓势的原因,基本都是相同的:要么是电动化转型不积极,要么是智能化开始落伍、性价比的劣势开始体现。
二线豪华开始集体下跌,很大程度因为新势力品牌搅动市场,导致它们以往的优势被大大削弱。尤其是今年,国内车市新能源渗透率有望突破30%,很可能每卖出三辆新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二线豪华品牌与BBA一样,都好像不愿脱下长衫的孔乙己,面对电动化、智能化的动作缓慢不说,还迟迟不愿拿出提升产品性价比的举措,竞争力逐渐已经不能与以往相提并论了。最后落得退出中国市场的下场,也不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