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辆买了日系车的人,第2辆还考虑日系吗?老司机说了真心话


很多人买第一次买车,都会关注油耗、保养费用、车辆质量、保值率、销量等因素,往往忽略整车综合性能。之所以选择日系,主要还是因为日系车留给我们的印象就是省油、经久耐用、好保养,但当自己开过一段时间后,才真正了解日系车,也才会发现有的优势在痛点面前可有可无。

感受一、很省油,但也丢了动力,缺乏驾驶乐趣。

省油一直是日系车的一大优势,记得10多年前,那时候经常到地级市出差,每周来回跑,公司有两辆08款的卡罗拉,另外有3辆大众宝来,每个月公司有500元的油费补贴,超出后需要自己付。

老员工都会提前预约卡罗拉,而很多新人刚开始出差都会选择宝来,原因很简单,宝来外观、内饰看起来更大气,开起来更舒服,但跑过两次就后悔了,回来后吐槽油耗太高了。

当时卡罗拉是1.6L排量的车型,单程200多公里,油箱55升,加一次油,可以跑两个来回,油表还没有提示油量低,大概算了一下,百公里综合油耗大概在6升左右,相当于一公里花费还不到5毛钱。

虽然卡罗拉很省油,但是动力也很一般,满载、爬坡、超车都会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尤其在高速路上,车速超过110之后,明明前面一辆车比自己慢一些,但当你加速想要超过对方时,对方可能也意识到自己有点慢,于是对方也加速。

这时候哪怕自己油门踩到底,也只能与前车并排行驶,没办法,只能灰溜溜跟在后方,这一刻才真正体会到拥有一辆动力性能好的车是多么重要。

坦率地说,并不是所有日系车都缺乏驾驶乐趣,像英菲尼迪、讴歌均有尝试高端性能路线,但奈何销量太低,慢慢也就淡了,自然吸气+CVT变速箱,虽然顺畅,但性能却没法与涡轮车型相比。

感受二、三大件技术成熟,故障率低,保养省钱,但“车轻、皮薄、不耐撞”。

日系车很注重发动机热效率,本田、丰田、日产等车企主流车型的热效率普遍都能达到40%左右,其中本田高达43%,据称,马自达热效率高达50%,相比之下,主流国产车,其热效率普遍都在39%以内。

热效率越高,能量转化效率也就越高,加同标号的汽油,日系车更耐烧,也就是更省油。

在变速箱方面,全球几大变速箱,比如采埃孚、爱信、捷特科,其中爱信和捷特科都来自日本,经过几十年的技术沉淀,日系车在三大件方面的技术优势非常明显。

对于自然吸气车型来说,内部结构相对简单,远没有涡轮增压车型那么复杂,越简单的机械设备,稳定性越高,加之本身技术较为成熟,因此自然吸气车型的整体故障率也就越小。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搞维修的师傅自己买车时都会偏向于日系车。

故障率低,自然后期维修方面的花费也会比较少,以前开公司的卡罗拉,毕竟不是自己的车,很少会爱惜,起步猛加油门,各种烂路,几乎是想怎么开就怎么开,那时候都使用矿物质机油,有时候开到1万多公里才会换机油,没想到车子很耐造,大问题从没遇到过。

后面公司换车,旧车被同事买下,同事说他开到2021年,除了换过两次离合器以及其它一些小毛病,其它主要部件从没有大修过,车龄13年,卖的时候还卖了2万多,保值率确实很高。不过同事吐槽,车漆、钣金这些用料确实很一般。

有时候轻微的碰擦事故,别人的车漆面只有轻微划痕,而自己的车几乎惨不忍睹,也因此,在网上有流传日系车“车轻、皮薄、不耐撞”,虽然片面,但也从侧面看出日系车在这些方面的足不足之处。

感受三、外观、内饰、科技感、功能配置“缺点意思”。

受到日本国内环境的影响,从造车开始就将节能、经济性放在首位,简单、实用这种观念深入每一位日本消费者与车企的心中,又或许是日本人一贯的谨慎、保守风格,日系车普遍不太热衷使用新技术、新功能。

相比欧美、大众车型的豪华内饰、科技配置,日系车在外观设计、内饰用料、功能配置等方面显得有些“寒酸”,几年下来款式风格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虽然也有一些车型尝试不同的风格,但改变也都很小。

日系车整体品质较为稳定,省油、容易保养、保值率高,省钱还耐用,但随着人们买车观念不断发生变化,以上这些优势越来越满足不了人们的期望,这时候才觉得日系车在动力、外观、内饰、功能配置等方面多少有点“偏科”。

因此,很多人换第二辆车时不会再选日系,转而选了德系,也有的人可能会选择日系中高端车,总之,日系2.0以下排量车型就像白开水一样,既便宜又能解渴,但总觉得缺点“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