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媒:全世界的道路都将被“中国制造”占据!


4月28日,韩国媒体《首尔报纸》发表文章称,中国产电动汽车的步伐非比寻常。不仅是欧洲和日本,最近还把版图扩展到了东南亚和南美洲。“内需用”的标签有望不久后被摘掉。有评价称,在电动汽车从部分富裕阶层的专属物逐渐大众化的今天,凭借价格竞争力的中国电动汽车是极具魅力的选择。不久后,世界各国的道路都会被“中国制造”占领。

从电池到整车,在电池业务上完成垂直一体化的比亚迪发展势头凶猛。据韩国汽车研究院分析,比亚迪(92.5782万辆)去年继特斯拉(131.3887万辆)之后,成为全球纯电动汽车销量第二多的汽车制造商。不同机构还会将可外部充电的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计入电动汽车统计,届时比亚迪(187万辆)的销量甚至远超特斯拉,跃居全球第一。比亚迪电动车销量同比增长176%。同期特斯拉仅为40%。

现在比亚迪似乎并不满足于中国市场,他们早已瞄准欧洲大陆,从被誉为“电动汽车天堂”的挪威开始,进入丹麦、瑞典、荷兰、比利时等地,扩大了版图。去年年末开始在德国销售,今年以来最近还与英国的经销商签订了合同。德国和英国拥有地位稳固的本国品牌,因此意义非凡。据悉,为了加快进军欧洲市场的速度,正在考虑在当地建立生产基地。

还进军了电动汽车不毛之地、被称为“进口车坟墓”的日本。据悉,去年成立合资公司后,从今年1月开始销售电动运动型多功能车(SUV)“ATTO 3”。南美也在射程范围之内。据悉,继多米尼加共和国、乌拉圭、哥斯达黎加等国之后,电动轿车“汉”和SUV“唐”将从今年开始在墨西哥全境销售。目标是从今年的1万辆开始,到明年最多销售3万辆。

地理位置上离中国不远,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东南亚市场,不仅作为销售据点,作为生产基地也备受瞩目。特别是,目前在东南亚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日系整车企业在电动化方面停滞不前的情况下,比亚迪想趁机大幅提高市场占有率。比亚迪的构想是,在越南和泰国分别建设零部件工厂和组装工厂,将该地区建成电动汽车生产中心。

并非只有比亚迪有这样的动作。虽然在韩国略显陌生,但作为中国国内规模最大的SUV制造商,长城汽车也在泰国建立了生产基地,并准备在德国、英国等国家销售。旗下品牌众多的吉利汽车今年还计划通过旗下品牌极氪、几何等推出“几何 C”等新车,今年在欧洲上市。除此之外,正在为欧洲市场做准备的中国公司还包括蔚来、小鹏等。

应对中国产电动汽车的挑战就是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电动汽车产业从矿物到电池电芯都已经被中国掌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妥善牵制,稍有不慎就会被夺走主导权,这是一种危机感的表现。

但最近世界最大的电池企业——中国宁德时代与急需电动化的美国整车公司福特联手,以不持有股份、只收取技术咨询费的方式试探进军当地市场等,通过钻《通胀削减法案》漏洞的方式瞄准美国市场。这是一个新的变数。据悉,世界第八大电池公司中国国轩最近也在重新考虑推进美国电池工厂建设计划。

当然,世界市场对中国产品的怀疑并没有消失。虽然比过去有所改善,但质量仍不及传统整车企业。汽车不是单纯的工业产品,也有一部分用于“炫耀”的用途,因此想要提升较低的品牌认知度,预计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然而,只有一个因素可以起作用,那就是价格。

韩国业界相关人士指出:“电动汽车过去价格昂贵,而且还要配备充电设备,所以确实是部分富裕阶层的专属产品。但最近电动汽车变得非常大众化,因此世界各国政府也纷纷取消补贴或缩小补贴规模。”他还预测说:“特斯拉已经通过积极降低车价和降低生产成本来打响量产战,这就是旁证。”“中国以压倒性的价格竞争力决出胜负的攻势,我们不能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