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降价,为何惹来北京商报的不满?


近日,北京商报发表了一篇名为《特斯拉降价伤人伤己》的评论文章,对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降价策略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文章认为,特斯拉通过降价抢占市场份额,不仅损害了自身的利润和品牌形象,也对其他国产新能源车企造成了不公平的竞争压力,甚至威胁了中国新能源车产业的长远发展。 文章还指责特斯拉是“价格屠夫”,“宁可累死自己,也要卷死别人”,“鲶鱼效应的终点是市场里只剩下一条鱼”。 这篇文章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有人赞同北京商报的观点,认为特斯拉降价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有人则反对北京商报的观点,认为特斯拉降价是一种合理的市场策略,对消费者和行业都有好处。 那么,特斯拉降价到底是好是坏?北京商报的批评是否有道理?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市场经济社会中,企业涨价降价都是正常的市场行为。 企业根据自身的成本、利润、竞争、需求等因素来制定价格策略,既要考虑自身的利益,也要考虑市场的反馈。 特斯拉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公司,在中国市场上采取降价策略,并非是无缘无故或者恶意破坏市场秩序,而是基于其对中国市场的长期布局和战略考虑。 特斯拉在中国建立了超级工厂、超级充电站、超级服务中心等完整的生态系统,大幅降低了生产和运营成本,并将这些成本优势转化为价格优势,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特斯拉还在不断创新和改进其产品和服务,提高其性能、安全性、智能性和便利性,以增强其竞争力和吸引力。 特斯拉通过降价策略,并非是为了“卷死别人”,而是为了“活得更好”,为了实现其使命——加速全球可持续能源转型。

其次,我们要客观地看待特斯拉降价对其他国产新能源车企的影响。 不能否认,特斯拉在中国市场上占据了一定的份额和优势,的确给其他国产新能源车企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但这并不意味着特斯拉就是其他国产新能源车企的“敌人”或者“绊脚石”。 相反,特斯拉的存在和发展,也为其他国产新能源车企带来了机遇和动力。 特斯拉的降价策略,虽然会影响其他国产新能源车企的短期利润,但也会促进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扩大和活跃,增加消费者的认知和接受度,为其他国产新能源车企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和需求。 特斯拉的创新和改进,虽然会提高其他国产新能源车企的技术门槛和竞争压力,但也会激发其他国产新能源车企的学习和进步,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升级和质量提升,为其他国产新能源车企赢得更多的消费者信任和喜爱。 特斯拉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导者,其在中国市场上的成功和影响力,也会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上的地位和声誉,为其他国产新能源车企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奠定基础。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把特斯拉视为对手或者敌人,而应该把特斯拉视为合作伙伴或者榜样,与之共同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最后,我们要理性地看待北京商报对特斯拉降价的批评。 北京商报作为一家主流媒体,其对特斯拉降价的批评,并非是出于恶意或者偏见,而是出于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关心和担忧。 北京商报担心特斯拉降价会导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混乱和失序,会损害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长远利益和健康发展。这些担忧并非没有道理,也值得我们重视和思考。 但是,北京商报在批评特斯拉降价时,也存在一些不够客观、全面、深入的地方。 北京商报忽略了特斯拉降价背后的市场逻辑和战略考量,忽略了特斯拉降价对整个行业和消费者的积极作用,忽略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本身的实力和潜力。 北京商报过于夸大了特斯拉降价对其他国产新能源车企的负面影响,过于简单地将特斯拉降价归咎于其“价格屠夫”的本性和“鲶鱼效应”的目标。 北京商报缺乏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多元化、竞争化、规范化、成熟化发展趋势的认识和信心。

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北京商报对特斯拉降价的担忧,而应该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分析和评价特斯拉降价的影响和意义。 特斯拉降价既有利也有弊,既有机也有难,既有风险也有机遇。 我们要在理解和尊重特斯拉的市场选择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和支持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更加积极和主动地参与和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规范和发展,更加坚定和自信地迎接和应对国内外的竞争和挑战。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和进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一定能够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