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行正在“兴起”?10年后规模将达1648亿,仅有27家企业被认证


随着老百姓的生活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能买得起一辆小汽车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截至2021年6月,国内已经登记在册的机动车总量为3.84亿辆,其中作为我国首都的北京,汽车数量已经超过了600万辆。

不过,现在有不少人将目光放在了不用加油、而且绿色环保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6月底,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为603万辆。同时,上半年新注册的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234.92%,新增110.3万辆,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可见,确实是有不少人转而购买新能源汽车了。

为了更好的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国家出台了各种政策。比如现金补贴,在海南省,车辆价格在10万以下,奖励6000元,而10-20万之内,奖励8000元,如果价格在20万元以上,将会奖励10000元。

除此之外,7月30日,国家部门用11字给新能源市场定调,虽然只有“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一句话,但是根据《2021新能源汽车蓝皮书》,发展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占比将达到新车销售占比的20%,再过10年,也就是2035年,新能源汽车将会成为销售主流。

动力电池回收将达千亿市场

在国家的扶持之下,与之有关的行业也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5月20日,能源局与国家部门联合表示,将要加快新能源换电模式,对此,业内专家预测,2025年,换电模式市场规模将会达到千亿级别,同时还会带来180亿元的换电配套设备需求。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之一,电池使用一直备受关注。但是,动力电池并不是“无时限”使用,而是有着5-8年的寿命时长。而2021年,恰好是第一批动力电池的退休“元年”,根据预测,届时会“报废”大约20万吨的动力电池,那么与动力电池配套的回收行业将会迎来“爆发”增长,据悉,10年以后,回收行业的市场规模或将达到1648亿元。

而且,在2021年的“十四五”规划中,动力电池的回收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工程之一。根据爱企查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从事动力电池回收的企业已经达到1.5万家,其中,2021年上半年累计新增了9435家,同比“暴涨”2611.2%,如果一直按照强劲的增长势头,“蓝海”或将演变成“红海”。

回收企业多,资质合格仅有27家

虽然有上万家企业布局电池回收,但是不得不说,如果要根据国家工信部颁布的行业准则,能达到《白名单》要求的,截至2020年,只有27家。

从数量上看,仍旧比较少,但是能被国家批准到白名单的回收企业,各个回收能力不容小觑,而且国家还要培养一批“回动力电池回收的骨干企业”,比如第一批被国家“点名”的格林美,在27家企业内就独占了3家,目前已经成为行业的领头羊。根据公司披露的数据,发展到2025年,将会实现年回收25万吨的动力电池,并且还将在全球范围建立动力电池的回收基地。

而另外的巨头企业宁德时代将要建立一条完整的回收电池的“闭环”服务,也就是通过回收利用让“退役”电池流入再生利用的企业中,根据宁德时代表示,按照该公司的“逆向技术”手段,可以回收电池中99.3%的核心金属。

动力电池回收难度大

虽然相关的企业纷纷发力,但是有一个现实问题不得不解决,那就是目前的动力电池回收仍然存在较大的难度。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虽然预计退役的电池数量达到20万吨,但是从GGII的数据来看,2020全年通过正规渠道回收的动力电池仅有4.2万吨。那么其他的退役电池都去哪里了?

业内人士表示,剩下16万吨的退役电池多是流向了非正规渠道,对此,中汽协会的总工程师表示认同。因为“非正规”的小作坊企业通常会以低价的方式引导动力电池的流向,这就导致正规的企业难以回收到动力电池。

据悉,在“小作坊”内,一吨动力电池的的回收价格基本在8000-10000元,但是正规企业的回收价格为6000元/吨,最高的价格差距可以达到50%。

所以,如果想让动力电池的回收更加规范,国家部门还需要出台相关的监督政策,以此规范行业更好、更健全完善的发展,让下一批动力电池的回收不再存在难度,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