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下沉难,只在重点城市强势增长


今年第三季度,新能源乘用车终端销量继续保持强势增长,75.22万的销量成绩,同比去年三季度增长了15.08%。即便是汽车行业遇冷,但是新能源仍然表现出勃勃生机。值得一提的是,从更详细的数据中,我们能够看到这些需求依旧是表现在一二线城市,在三四线市场仍然增长乏力。

以广州、重庆为例,仅这两个地区,就占了全国纯电动乘用车销量的40%。

我们由此推断,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繁荣,依旧是限牌、限购、限行政策占主导因素。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新能源乘用车销售“高高在上”,并不利于纯电动汽车的良性发展。

对此,编者也找了几位河北某三线城市的朋友,询问他们对纯电动汽车的看法。分析下来,主要存在三种情况:一、家里已经有了一台燃油车,购买一台纯电动一方面给伴侣使用,其次在冬季限行时,也能享受绿牌的畅通政策。二、购买了插电混动汽车,同样也是因为绿牌的缘故。三、不考虑纯电动汽车。

有趣的是,抛开绿牌问题不谈。限制他们购买纯电动汽车的原因,并非前两年主流的“续航焦虑”,而是已经演变为“充电焦虑”。一部分人面对的是高价的车位费,没有固定的车位,安装充电桩就成了一个问题。另一部分人是租房,同样面临充电桩的问题。即便是有两台车的朋友,他充电也只能去小区附近“抢占”桩位,这给他带来了非常不便的出行体验。

除了需求端的问题,在供给端也存在问题。

上文提到的专家,用一个非常简单明了的词指出了纯电动汽车市场的现状:产品呈哑铃状。意思就是说,当下市场上高端的纯电动汽车不缺,非常低端的纯电动汽车同样也是遍地都有。唯独在10-20万元这个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纯电动汽车可选产品十分有限,这同样也导致一部分消费者不愿意购买纯电动汽车。

与其实说是他们对纯电动汽车不满意,也可以说他们对目前市场上在售的车型不满意。高不成低不就,自然也就没有了消费纯电动汽车的欲望。

不过,这个问题会随着越来越多的品牌进军新能源市场得到解决,一些传统车企转型较慢,只要他们跟上步伐,填补中间市场上的空缺,我想纯电动汽车销量还会得到一场爆发式增长。

资本市场反应非常灵敏,看比亚迪的股票我们就能看出端倪。

只有10-20万元这个价位的纯电动汽车产品力上来了,而且变得更加丰富的前提下,销量重点下沉到三四线城市也就开始发力了。

但是,充电焦虑的问题并未得到缓解,而且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充电焦虑问题也会愈发严重,今年十一假期就发生了高速服务区抢充电桩的事情,我认为这种事情明天都在发生,也会成为诸多新能源车主头大的一个终极问题。

手里囤有车位的人,要乐开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