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品牌对“人脑”的情有独钟


人有大脑,用来控制我们自己的躯干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电器都拥有了自己的“大脑”。比如在汽车上,ECU便是汽车的大脑,用来处理来自全车各个部件之间的稳定有序工作。

可以想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ECU在汽车领域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或者说,如果要实现最终的自动驾驶,ECU的进化必不可少。但说起来简单,真正做起来却非常困难。人工智能毕竟不是人,在应对各种瞬息万变的事故时,总会有“经验不足”的情况。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没有任何人会愿意做一个掏钱的小白鼠。这也就使得人工智能的学习受到了影响。

一边是急需发展,另一边是学习所需的庞大人力物力与时间。这一对矛盾可以说是当下自动驾驶最大的阻碍之一。更为关键的是,这几乎是无法调和的。因此,自然就有车企开始将想法放到其他的地方——比如人脑。

日前,本田公布了新的未来安全技术的方向,该技术通过扫描驾驶员大脑行为来降低交通事故,通过该项技术,2030年,搭载该项技术的本田汽车,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率将减少一半,并到2050年实现全球交通事故零死亡。

这个技术看似新颖、让人出乎意料,但实际上,早在2018年的CES展上,日产就推出过类似的技术——Brain-to-Vehicle技术。两项技术在表面上非常相似,都是通过对人脑的扫描来实现更安全的驾驶辅助功能,但在技术路线上,两者却有所不同。

本田的这项技术虽然涉及人工AI智能,但它的作用更多是为了实时监控道路情况和驾驶员的情况,以判断驾驶员的举动是否异常。从本质上来说,本田的这项技术,其目的是为了创建下一代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作用暂时停留在“辅助”之上。

但彼时日产的目标要高得多,直接就是奔着自动驾驶去的。简单来说,日产这套技术的是通过侦测人脑电波的种种变化,从而探知人的想法,进而实现对汽车的控制,让车做出配合人脑的各种想法。

从现有的科技条件和自动驾驶发展情况来看,本田的技术路线要显得靠谱得多。最起码在实现难度上,两者就有着很大的差异。

人脑扫描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更不是一个新创的领域。在日本本土,本田公司就曾通过大脑头皮电流变化和血液的流动信息,实现了用人的大脑意念来控制的机器人。因此从本质上说,人脑扫描控制车辆的原理和人脑控制机器人,以及人脑控制无人机的原理是一样的。

但这里面涉及很多的技术难题,最起码就目前展示出来的技术成果来看,莫说用于实际,就是想要量产都不容易。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项技术的成果。根据本田公司提供的录像带显示,测试者头戴头盔静坐在那里,他在大脑中想象自己移动了左手,几秒种后,阿西莫自动地移动了左手,整个过程完全由测试者的想象来控制。但是本田公司的技术人员解释,这一历史性的实验还不能在公众面前表演,因为测试者很容易受外部影响而分心,从而使阿西莫动作混乱,表演失败。除此之外,由于每个人大脑的构造不同,科研人员至少需要花上两至三个小时来研究测试者大脑构造,从而能够准确获得大脑的信息。

由此可见,该技术还有着很大的桎梏。或许也正是出于对这项技术的了解,本田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上会谨慎得多。从官方公布的资料来看,本田只是希望打造一个“监控系统”,让驾驶者的驾驶失误降低,杜绝“人为的”交通事故。其实目前在市面上已经有类似的技术出现,比如各大车企都在宣传的车道偏离预警、疲劳驾驶提醒等功能,其实就是类似的功能。不同的是,本田似乎意在将这类功能集成起来,人工AI也不再只是关注路面,而是更加关注驾驶者本身。通过对驾驶者驾驶状态的判断,人工AI会通过提示音、安全带收紧、座椅震动等各种方式提醒驾驶者,以帮助驾驶者及时纠正当下的驾驶失误。

本田预计新技术将在2030年以后实现,并推广到全球,在接下来,本田将利用五年的时间进行研发,再利用五年时间进行商业化推广落地。无论是从时间节点来看,还是从技术难度来看,我其实并不怀疑本田能够实现。问题只是在于这项技术最终体现出来的效果是否足够人性化,因为对于很多驾驶者而言,尤其是驾驶比较激进的驾驶群体,类似的技术或许会让人反感,感觉车辆的干预过多,妨碍自己的驾驶,从而拒绝类似技术的使用。但不管怎么说,这项技术目前依旧处于研发阶段,最终结果如何,也只能留待10年以后见分晓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