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乘空间和悬架及不同驱动系统的关系解读|前驱、后驱和电驱


#老司机聊汽车品牌#

对于家用汽车而言空间是非常重要的选车参考,充足的空间往往比优秀的悬架更重要;很多新手司机把悬架视为决定车辆驾乘品质的核心因素,这个观点其实是错误的,悬架分为两部分,只有一部分能决定乘坐体验。

  1. 车身支撑部分

  2. 车轮导向部分

第一部分由弹性元件和减振器组成,第二部分才是被视为“悬架”的各种连杆和摇臂;这些杆子负责支撑的不是车身,所谓的“几根杆如何撑起车身”的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提问,其功能是一端固定于底盘的某个位置,另一端连接车轮,转弯的时候车轮受到侧向力的作用会侧倾,连杆与侧向力相互对抗,有效控制车轮的侧倾角度以保证轮胎有理想的抓地力。

真正负责支撑车身的是弹性元件,说白了就是各种弹簧。

  • 螺旋弹簧

  • 扭杆弹簧

  • 钢板弹簧

这三种类型是最常用的,螺旋弹簧应用最广泛。

扭杆弹簧是利用材料自身的韧性减振,多用于MPV&ORV(越野车);钢板弹簧强度高,适合重车使用,一般为卡车和大客车使用,部分低端越野车也有使用。

汽车在起伏路面上加速的时候会与地面相互作用,弹簧的作用是缓冲路面起伏的冲击,轻微的冲击只需要压缩弹簧而不需要撑起车身,这样就能让车身平稳以达到理想的乘坐感受;减振器则是限制弹簧的弹跳频率,避免车身摇摇晃晃,这就是弹簧和减振器与驾乘体验的关系。

但是最重要的还不是这一部分,因为乘用车的弹簧都不是太硬,减振效果都挺好;只有轿跑车和跑车的弹簧才会很硬,坐起来会感觉车辆很颠簸,但也能有效控制车身侧倾,保证车辆的操控感更上一层楼。

真正决定驾乘体验的还是空间,想一想这两个场景。

假设1:车辆用主动式电磁悬架,在非常电摩的路面上也只是弹簧弹跳,车身一点不晃、非常平稳;然而这是台小型车,后排乘坐身高1.7m左右的乘客就会让膝盖顶着后排的座椅,后排横向宽度1.3米不到,满载三个人就得“肩错肩”,车子是平稳了但是舒服吗?

假设2:车辆用普通弹簧悬架,在正常道路上驾驶有些轻微的起伏感,但这是一台中型或中大型车;坐在后排可以翘起二郎腿,横向空间乘坐三人也不用挤着,或者是七座车中后排各坐两个人,体验如何?

显然是第二种车坐起来更舒服,只有让自己的腿能活动,不用限定于一个坐姿,这样才能让乘车变得更轻松;所以空间是非常重要的,比悬架更重要,那么前驱和后驱究竟哪种驱动系统的乘坐体验更好呢?

大致标准是这样的:

  • 前驱紧凑级≈后驱中型车

  • 前驱中型车≈后驱中大型

这就是区别。

不能否认前驱车在操控体验方面远不如后驱,但在乘坐体验上却是有优势;原因在于前驱车的发动机是横着摆在车头引擎舱里的,也就是所谓的“横置”,燃油车的内燃机是“狭长型”,横置放不会过多的占用车身的纵向长度,说白了就是车头可以短一些,车身可以长一些,驾乘仓长当然会有更大的空间。

后驱车的发动机是纵置布局,狭长的发动机竖直地放在发动机舱里,动力输出端朝向车尾(后桥);这就决定了发动机舱必须足够长,否则就装不下长长的发动机了。那么相同尺寸标准的后驱车就要有比前驱车长的车头,驾乘的空间当然会缩小,这就是普通中型后驱轿车并不吃香的原因,一般体验过后排都不太能接受,后驱或基于后驱打造的四驱车需要达到中大型标准才能有良好的体验。

最后需要了解的是电驱车,包括插电混动汽车,标准如下。

  • 空间与前驱车同级

  • 性能操控可超越后驱或四驱燃油车

以插电混动汽车为例,优秀的插混车不需要让内燃机采用纵置布局,前驱部分只需要用横置布局,这样就不会影响到空间了;至于操控也不用担心,前驱车也可以设定为前后车身重量相当,只是这样的设计会影响加速和操控极限(适得其反),因为加速时车身重心本就会后移。

但是插混四驱车则可以这样设计,因其后桥可以安装大功率的驱动电机,重心后移损耗前轮功率但增加了后轮抓地力;前横置内燃机和后横置电机的布局实现的是高标准的电动全时四驱,不需要通过复杂的分动系统即可达到燃油车最高全时四驱标准的程度。

电动四驱只需要把内燃机换成电机即可,这种体积小巧且功耗很低的发动机,一台车可以同时装备2~4个,能耗折算后还会比同级燃油车低;重点是小巧的体积对发动机舱的空间没有高要求,所以理论上电动汽车的空间可以非常大,甚至不需要车头,只是长期形成的审美习惯还是决定了需要按照燃油车的外观特征去设计。

那么能同时实现高性能和大空间的优秀车辆当然是电动或插混汽车,反之代步为主则选25万以内的前驱燃油车,预算再高一些则可以选择燃油动力后驱中大型车。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赞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