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的7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打下了第一根桩,我国的汽车工业从此拉开了序幕。从第一辆载货汽车“解放牌”汽车的问世,到第一辆小轿车东风CA71型量产,从合资品牌汽车到自主品牌汽车,中国的汽车工业在短短60多年里,经历了跨越式的跃迁。

发展到现在,我国的汽车工业已经相当成熟了。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汽车等新型汽车,都在我国茂盛生长,在性能、外观、成本等方面完全不输国外。可以说外国能造出来的车,就没有中国造不出来的。
可是有一种车,我国长期以来都依靠海外租赁或者进口,一直没有实现“国产化”,这种车就是“雪车”。
当然,“雪车”并不是在马路上开的车,而是一种体育器材。雪车又被叫作“有舵雪橇”,它没有方向盘也没有轮子,其速度的快慢全靠运动员加注的重力和起跑速度。

雪车是一项起源于瑞士的运动。1924年,雪车比赛正式被纳入冬奥会的比赛项目,发展到现在都快有100年的历史了。
在众多冬奥会比赛项目中,雪车比赛是观赏性极大,难度也极高的项目之一,对运动员的技术要求和对运动工具的要求也都非常高,因为制造需要的材料很多都达到了航空航天的标准。
按照海外SBNation的统计,一般一个雪车的成本至少要5万美元,售价一般在10万美元,折算成人民币70万元。
相比起来,我国的雪车项目起步就特别晚了,直到2016年我国才成立正式的雪车国家队。队伍成立晚,装备自然也跟不上,前几年我国的雪车装备全都要从国外进口,或者直接在国外租装备,运动员训练也是去国外找场地。

但一直依赖国外生产的雪车不是办法,本来雪车价格就贵。就算不说价格,2022年北京冬奥会日期都定下了,作为主办国,攻克雪车生产的技术难点,实现雪车的国产化,已经迫在眉睫了。
去年3月,一汽集团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起接下了研制生产国产雪车的重担。从研发到生产,要经历功能分析、技术攻克、研究、试制、生产、交付等众多繁琐的阶段,但从立项到最终交付,生产团队只用了5个多月。

雪车是所有冰上项目器材中,工艺最复杂、制造要求最高的器材。因为选手在雪车赛道中滑行过弯的时候,所承受的重力已经趋近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了,相当于自身重力的5、6倍。正因如此,雪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一定要达到最高的级别,以保证运动员的安全。
虽然之前对雪车制造的相关知识完全不了解,但研发团队和雪车队的运动员教练们进行了高达11次的访谈,从对话中梳理雪车的具体使用场景和可能会遇到的突发情况。并以此为材料,分解出来了高达76项性能和功能相关的需求,为后续研发做足了准备。

在研发过程中,中国一汽和航天科技又接连攻克了一系列技术上的难题,从不断的实践中掌握包括车身、制动、转向等在内的20多项关键领域的技术,并在不断的优化中实现落地转换。
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当一切研发准备就绪后,一汽就立马组织试制团队,进入了试制阶段,成功研制出来了双人、四人雪车。
2021年1月,我国首次制作成功了国产雪车,9月份,第二代雪车的材料、工艺、尺寸和重量均达到了国际水平,因此实现了交付。更重要的是我国已经形成了年产60到100辆雪车的能力。
2021年9月10日,中国一汽和航天科技正式把这两种试制成功的雪车交付给了体育总局,国产雪车,价格要在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不到20万元,价格不到欧美的三分之一。

在造型方面,这台国产雪车非常符合这次北京冬奥会和中国传统特色。配色是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红黄配色,外饰还设计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拉花,在银装素裹的赛道,这一抹灿烂如霞的“中国红”,一下子就能锁定人们的目光。
很多人的认知里,速滑、冰壶、雪橇等冰上项目,都是挪威、芬兰、俄罗斯等高纬度国家专属的体育运动,相比起来,我国并不出彩。但事实并非如此,虽然冰上运动没有球类运动突出,但我国运动员们过往拿到的金牌并不少。

2002年的盐湖城冬奥会,杨扬拿到了女子500米短道速滑的冠军,这是我国的第一枚冬奥会金牌,此后又斩获多个世界冠军。1500米短道速滑的周洋,不仅拿到三枚冬奥会金牌,其创造的纪录至今都还无人能够打破。
此外,速度滑冰、自由式滑雪、花样滑冰等项目,中国运动员们都站上过冬奥会的最高领奖台。

1月26日,中国雪车队出征名单确定,怀明明、应清将领衔共12名选手参加雪车项目四个小项的争夺,比赛会在2月13日于延庆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正式展开,期待中国雪车队用国产雪车,获得好成绩。
事实证明,不管是造车造手机、高精尖领域,还是运动赛道上,我国都不输别国。期待在即将到来的北京冬奥会上,我国的运动员们能再次一展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