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梗:
Diaos三宝,索8、K5、迈锐宝
一句看似是顺口溜的、没有什么恶意的梗,其“威力”究竟能有多大呢?现代起亚的索纳塔和K5(凯酷)着实是没有什么值得讨论,现在看来真的是足够差,大排量版本中规中矩但价格偏高,小排量版本用干式双离合变速器大幅拉低了车辆品质,属实是没有什么竞争力可言的,所以这两台车的冷门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但是迈锐宝XL版本并不差,其1.5T&9AT的小排量选项虽然动力平平,然而实际12万左右的起售价也确实不算高;作为没有明显减配和通病的中型轿车,这个价格和同级合资轿车中绝对算性价比之王了。2.0T&9AT版本更是不错,LSY发动机的智能变缸技术有效降低了油耗,7.0秒的最佳破百成绩也算是同级标杆;虽说这台车仍旧无法与中端的国产轿车一绝高低,但与其他车系的合资轿车对比,貌似定位拉升到30万也仍旧有竞争力。
那么为什么550T(2.0T)版本以实际15万左右的起售价销售,其销量也是不温不火呢?
原因正与“Diaos三宝”的人设有关,汽车作为大众消费商品,买车对于普通人而言还是不容易的;花大价钱买到的车如果谁都认为这是台“屌丝气质”的车,自己心里显然也会感觉有些难过,所以不少消费者看中了这台车却最终不去选择,这就足见“一句话的威力”。
“Malibu XL”究竟屌丝在哪?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会令很多人难以接受,但却是客观事实,这三台车撇开索纳塔和K5的品质不谈,最起码有三个共同点。
设计感不错(索纳塔/K5老款还是不错的)
空间足够大
配置足够高
有这三个特点的车是不是挺难得的?
当然是!合资车减配成性,偶尔出现几台配置高但价格不高的车就会显得比较异类,如果还能够以相对低的价格选择到大尺寸的车,貌似就更有吸引力了吧——汽车一般都是价格越高尺寸才能越大,定位也才能越高。所以这三台车的共同点就可以概括为“性价比高”,或者说是“物美价廉”,那么有怎么会和“Diaos”扯到一起呢?这就要讲一讲选择外国厂商的手段了。
合资汽车的概念本是以两个或更多企业以合营模式生产的汽车,现在泛指外国品牌汽车,选择合资汽车的初衷大多是认为外国汽车更先进;不能否认在燃油车销量真正开始增长的初期确实是合资车的技术领先一筹,之后会被快速成长的国产汽车反超,所以初期形成这个印象也是正常的。但更多的还是西方文化入侵伴随品牌赋魅洗了很多人的脑,形成一种崇洋媚外的心态,所以才会追捧这些品牌;就像是日前“星巴克驱赶民警”事件一样,美国的星巴克无非就是个廉价咖啡店,到了国内却还搞出了“品牌形象”,但是即便在发生该事件之后,仍旧有些逐臭之夫去站星巴克、其中还有些什么机构,这就是典型的崇洋媚外。
而西方学派的本质可以简单地总结为“精致的利己主义”,再加上“拜金”就是其特性了。
回到汽车领域,外国汽车的热门是伴随了文化入侵,品牌的赋魅加速了文化入侵;一旦陷入这个迷局就会崇媚外国品牌,并且形成一种以“价格构建的鄙视链”,在没有什么可以支撑自己的三观的时候,枯萎的灵魂就只能用钱来包装自己的“精英形象”。具体到汽车则是在西方观念的催化下形成的“以洋品牌先”加上“以贵为先”,说穿了就是不管车辆的品质如何,是“欧罗巴系且贵就行了”。
迈锐宝XL为什么会成为“屌丝车”?
显然是因为便宜,一度也算是物美价廉;但这还不算是根本原因,之所以要通过一些话术来贬低这款车,核心因素还是这台车或者说这个品牌打破了西方文化体系和厂商阵营多年来塑造的“高端印象”——当外国汽车在中国卖的不够贵,那么一切的西方输入文化与品牌都会出现人设的崩塌!因为汽车是大宗消费商品,是奢侈消费品,连外国的汽车都变得廉价了,还有什么是不廉价的呢?难不成是那杯咖啡······不是扯淡嘛。
雪佛兰为了抢夺市场份额打破的是西方资本长期描绘出的“虚幻印象”,这个印象一旦打破,可以说外国汽车不论是合资还是独资,未来都会被扫进垃圾堆。
所以迈锐宝等初期性价比着实不低的车才会被各种讥讽,以此来稳固其他外国厂商的超高利润率、外国品牌的高端形象,以及西方文化的侵略以潜移默化的改变一个民族的意识形态的目的!很多事情不是想当然耳,以小见大,这台“Diaos车”的深度解读出的内容是会很深刻的。
雪佛兰的车未来会如何并不值得关心,我们关心的是中国汽车品牌与其他领域中国品牌的未来!
简而言之,迈锐宝曾经遭遇了什么,中国汽车品牌就一直在遭遇着什么!现在在百万以内的价格区间段内,几乎每个细分区间都能找到综合品质超越合资汽车的中国汽车,尤其是在性能和能耗方面的表现尤其突出。国产汽车的进步很快且很稳,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去排斥中国制造呢?
原因有两点,其一是前面讲到的西方文化入侵与品牌赋魅让相当一部分的汽车消费者形成了崇洋媚外的心态,对于中国制造是会一味地去诋毁的!——尤其是在中国制造足够强大之后,这些媚外者更会去诋毁,因为一旦承认中国制造的强大,那么他们长期以来以外国文化形成的精神支柱就会坍塌,也就失去了那坨本没有价值的灵魂。
其次则是外国厂商们合力的、在看不到的领域里进行的“营销之战”;如果看过欧美日韩一线厂商的年营销费用并和中国汽车厂商们对比过的话,会发现二线的外国厂商每年的营销费用都几乎足够所有中国厂商年度营销投入之和。
在营销方面中国厂商们还很稚嫩,真正综合营销学、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各类学科进行科学系统的营销的车企极少,大部分还是依靠经验,这就很难成功了;而且在现阶段更需要将重心放在技术研发上,所以营销确实做得比较差。而外国厂商则无孔不入,从文化艺术领域到全消费领域都在不断包装着品牌,并且在明里暗里都在用各种方式对中国品牌乃至于中国文化进行打压,结果自然是稳定了一批死忠粉的存在。
综上所述,中国汽车品牌一直在被外国厂商强加上“Diaos品牌”的帽子,这种做法极其恶劣,但是很少有人能看得透彻;现在应当明白一些了吧,看一看Malibu的现状,再想一想为什么现在真正的有信仰的知识分子都在谈文化复兴吧!文化复兴伴随文化和民族自信的重塑,品牌也会随之自信,届时不论外国厂商通过何种手段来操作都不再有意义了。
2021年里出现过一些恶心人的词,比如“高知”和“公母知”,如果您自认为自己是接受过系统教育的人,先学会做一个自信的中国人再讨论是不是高级知识分子吧。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赞关注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