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铃木汽车以一块钱的价格把50%的股权卖给了长安,并且宣布退出中国。你没听错,就是一块钱相当于白送。其实算起来啊,铃木是最早进入中国汽车市场的日系车企之一,也是最早在中国铺开的日系车企。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铃木在退出中国市场的时候还要说出这样的话呢?说出来你可能不信,铃木进入中国的时间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1984年,铃木就以提供技术的方式进入到了中国市场,把第二代的铃木carry正式引入中国,并且在长安汽车完成了投产。但真正让铃木被国人所熟知的还是从奥拓开始。你们恐怕知道的只有长安奥拓,但其实还有江南奥拓、江北奥拓和秦川奥拓,但最后只剩下长安奥拓走上了合资企业的道路,于1993年与铃木合资创建了长安铃木。
当时的奥拓可是最畅销的微型车,在中国市场的总销量就超过了50万辆,就是现在卖得最好的小车五菱宏光,跟他的地位相比起来根本就没法相提并论。后来昌河和铃木也合资成立了昌河铃木,凭借一款北斗星连续六年并列国内产销量第一,累计销量超过72万辆。那为什么铃木在那个年代会这么火呢?其实铃木在全球也是出了名的小车专业户,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啊,铃木的小车不但质量可靠,还省油好开,圆了不少中国人的汽车梦。不知道各位有没有玩过当年QQ空间的一款抢车位的游戏,起步就是给你一辆二手的奥拓?而当时很多家庭发家致富也就是从这台奥拓开始的。
曾经在中国市场风光无限的铃木汽车,最后还是选择退出中国市场。想当年,铃木在中国市场还是相当风光的,在国内的大街小巷你都能看到带S标的铃木摩托车和小汽车。2009年铃木的年销量就达到了15万辆,两年后更是达到了22万辆的高点。不管是奥拓、雨燕还是羚羊或者天语,都是市场上炙手可热的车型。但是成也微型车败也微型车,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大家手头上也开始有点钱了,买车的时候就不再是追求经济实惠了,开始偏向空间更大、配置更高的大尺寸车型,轩逸、朗逸、卡罗拉、雅阁、天籁、帕萨特、CRV、奇骏、RV4等等都是中国消费者非常喜欢的车型,但当时的铃木一意孤行,就是不愿意跟进,好不容易推出一款超级维特拉,还是以进口车的身份,价格高高在上,根本没几个人愿意买单。2012年,长安铃木的销量同比下滑26%,跌到了17万辆。
此后除了2014年实现了一次小幅增长以外,长安铃木的销量就一直都在持续的走低。到了2017年,长安铃木的销量变成了8.39万辆,到了2018年就更惨了,只剩下3.45万辆,月均销量不到3000台,什么时候倒闭就只是时间问题了。另外一家合资品牌昌河铃木多年来就只靠着北斗星和利亚纳在吃老本,一直都没有推出什么新车型,销量自然就一天不如一天。2017年,昌河铃木全年的销量只剩下26000多台,平均的月销量不足2500台,在所有厂商中排位第84,公司的负债更是超过了18亿。2018年,铃木汽车以一块钱的价格把50%的股份卖给了长安,正式宣告铃木退出中国,而董事长铃木修的内句话也表明了铃木对中国市场永不妥协的态度。
2018年铃木退出中国市场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铃木从此就会一落千丈,但事实却并不是这样。离开中国市场以后,短短几年的时间,铃木就成了印度的第一大合资车系,占据了半数的市场份额,把丰田、本田、大众打得那是毫无还手之力。根据数据统计,2021年铃木在全球共卖出约276万辆汽车,排名全球第九。那么问题来了,铃木离开中国到底是我们不懂车还是他们不懂市场呢?事实上,铃木退出中国并不代表铃木的车质量不行,这一点铃木的车主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
铃木退出中国市场跟产品质量没有关系,而是产品更新和战略选择的问题。要知道,在中国卖得好的车型更新都是非常快的,但是铃木却一直没有什么变过,1995年的国产第二代奥拓生产了13年一直到2009年才引进第七代。进入中国十多年了,才想起要把雨燕、天语引进到国内,好不容易销量有点起色了,又开始吃老本了。另外,中国市场需要大车,而铃木却死活坚持小车战略,你说铃木愚蠢也好,固执也罢,反正最后他一看销量不行了,就态度坚决地从中国市场抽身,全身心的投入到阿三的怀抱去了。但是呢,也不难看得出来,铃木销量好的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消费者的购买力不高,物美价廉的产品更受人们的喜爱。不信你看看阿三自己花钱收购回来的捷豹路虎,在印度一年都卖不出几台,而且现在自主品牌发展得越来越好,就算铃木重回到中国市场,你觉得他还有机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