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连续行驶不停机,最多能跑多少公里?


网络中总会时不时地产生汽车不休息最多能跑多少公里的问题?或许很多车友也的确思考过这个问题,汽车不休息究竟能连续跑多少公里?实际上如果没脱离驾驶的本质,则汽车能跑多少公里取决于驾驶者的脑力、体力能维持多久?

严谨地说驾驶汽车不完全属于体力工作,相反驾驶汽车时的脑力运转更多。比如咱们在跑高速公路的时候需要时刻关注路况,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刻提防可能出现的状况。此时大脑消耗的氧量将达到吸入量的70%甚至更多,所以全神贯注状态的驾驶者最多也仅仅能坚持4、5个小时。

当然并不是说持续开个4、5小时后就不能继续行驶了,只是说对于大多数车友而言连续驾驶个4、5小时后注意力开始不集中,驾驶状态变差。如果继续行驶容易出问题,所以建议这时候进行至少30分钟的休息。而对于大多数车友而言每天也就跑个8、9个小时而已。即便全程保持120km行驶,一天也很难跑过1000公里。

这并非单纯的驾驶者体力问题,也要考虑油量所能提供的续航能力。如果不考虑混动车或增程车型,民用燃油车续航里程一般都在700公里以内,也就是连续说跑个5、6百公里后是需要进行加油的。而加油时必须要熄火,当发动机熄火后可以算作一次连续的行驶结束。所以在正常地使用驾驶层面,汽车连续行驶里程很难突破700公里。

耐久层面上的续航里程

如果是耐久层面的续航里程,那么这个数字就非常大了。因为汽车在出厂前都要经过耐久度测试,这就不是几百几千公里的续航测试了。国标汽车耐久度测试要求发动机在连续运转面对不同负荷的情况下,要稳定运行至少400个小时。假设平均时速80千米,那么连续跑400个小时后,里程至少会达到越32000公里。

而这仅仅是最低标准,当然并不是说汽车不熄火连续跑32000公里后就会损坏,只是说任何车型都至少能连续跑32000公里,品质最差的都能做到。当然标准往往建立在设计寿命的层面上,实际中的寿命表现远高于设计寿命。这就好比一台发动机厂家的设计寿命只有16万公里左右(具体看标准),而实际中只要精心保养跑上百万公里依然没有什么问题。

设计寿命比实际寿命低也是厂家制约售后问题的一种方式,设计寿命里程标准设定得越保守,在厂家层面则越从容。如果一台发动机的设计寿命比实际寿命还长,那么售后问题将没完没了。汽车零部件的逐渐失效可以看作是随机的变量,现实中也同样如此比如同款车、同样的零件有些几万公里损坏,有些几十万公里而依然良好。

汽车零部件的耐久度一般会采用B10寿命进行评估,也就是当一大批零部件样本达到设计寿命时,最高只能有10%的零件损坏,也就是说剩余90%的零部件依然要保持稳定运行的状态。比如有1万辆车的测试样本,不停机连续跑400个小时,之后只有1000辆车可能会损坏(样本基数越大越精确),而剩余的9000辆车并不会损坏。

机油与冷却系统

发动机并不怕连续运行,对于金属而言频繁变化的温度更容易导致损伤,而相对稳定的温度则是对金属最好的保护。因为机油与循环水冷系统的稳定运行,发动机温度可以保持稳定,这样反而比开机、停机对发动机造成的伤害更小。汽车发动机的水冷系统是不断循环的,对温度的控制取决于系统是否完好以及冷却液的性能,而并不取决于发动机的运行时间。

也就是说一台发动机如果保持100千米匀速行驶,连续行驶1小时和连续行驶30天,发动机的温度是一样的。所以并不存在发动机长时间运行会过热的说法,如果出现过热那么冷却系统或冷却液一定出了问题,比如很多在线上检测的车子出现问题,大概率是因为换热风扇损坏,不能及时把热量传递到空气之中。同理发动机的运行离不开机油,只要机油状态良好,那么发动机可以长时间不间断行驶,至少比驾驶者的身体极限要长太多。

所以只要在机油与冷却系统不出问题的情况下发动机连续运行几万甚至十几万公里毫无问题,至少比经常停机跑得远。也就是说一台发动机正常使用(每天启停4-6次)如能跑30万公里而不坏,那么保持稳态连续运转跑得比30万公里更远。对金属而言不怕温度高或低,而更怕频繁的高低温状态层面的改变。开完车停机让发动机休息只是我们主观层面的想法。

其实停机更多是为了节省燃料,对于各种机械而言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集中在开机与关机,相反最稳定的环节则体现在持续的运行阶段。当然对于涡轮增压发动机这种观点也同样适用,涡轮增压机跑高速时虽然车速较高,但车速高不等于歧管压力就大,因为匀速120km以内并不需要涡轮增压系统提供多大的压力,甚至根本没有压力。

大部分车型在跑高速公路100km以上匀速行驶时,歧管压力为负(1Bar以下),歧管压力为负压时=自然吸气发动机。也就是说此时增压系统的工作负荷几乎=0,只有频繁提速的过程才会大概率用到增压系统,而高速公路的环境更适合跑匀速,比如定速巡航在高速上很实用。既然增压系统在高速路况上工作负荷低,那么持续跑自然没有问题,所以涡轮增压发动机连续跑几个甚至十几个小时的高速公路也毫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