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新能源转型是一出大戏,“造车者吉利”值得一盏聚光灯


如果我们把智能新能源车转型看做一出大戏,各方参与者会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2023年农历癸卯兔年大年初七,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阿甘发布了一份新年开工贺词,这份开工贺词很像是一份“人物小传”,阐明了在这场转型大戏中,吉利汽车将扮演的角色——不是新势力,也不是新实力,而是看上去最普通的“造车者”。

“造车者”这个角色的底色到底是怎么样的?吉利汽车给出了自己的解读:要坚持做该做的事,要坚持长期主义,要坚持自我革新、创新、挑战极限,要坚持去做一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要坚持相信可以“让世界充满吉利”……

这番自我剖白似乎有点“抽象”,所以在这份新年贺词发布的同时,吉利“星睿智算中心”也正式上线了,吉利宣布自兔年伊始跳入数字化、数据化、智能化的“万物互联超算时代”。在智能新能源转型正拉开智能化下半场大幕的当下,吉利做了一个漂亮的开场亮相。

但有不少人在问,在造车新势力以及诸多传统车企都已经布局智算中心、超算中心的当下,吉利这个智算中心有什么特别吗?值得给予关注吗?对此《车壹条》认为,吉利星睿智算中心对于吉利自身及整个行业的重要意义,在智能化下半场转型大戏中,是值得一盏聚光灯为之亮起的。

行业最强造车“超级大脑”,智算领先行业3年

智能新能源车转型的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而现在行业已经开启了下半场,这是目前全球汽车产业公认的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方参与者都积极入局,尤其是造车新势力。

2021年8月,特斯拉正式发布自研云端超算中心Dojo,主要用于处理大量训练特斯拉自动驾驶汽车AI软件数据;2022年8月,小鹏汽车与阿里云携手,在内蒙古发布了小鹏汽车智算中心,定名“扶摇”,该智算中心具备60亿亿次浮点运算能力;2023年1月,毫末智行联合火山引擎推出智算中心雪湖·绿洲,浮点运算达到67亿亿次……

除了以上这些明确提出建立智算中心的企业,还有很多企业选择与头部互联网科技公司合作,布局智能化研发,比如蔚来选择与腾讯合作,在自动驾驶云、智能驾驶地图、数字生态社区等领域展开合作,支持蔚来的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及用户体验创新。

然而,以上这些与吉利星瑞智算中心比起来,“手笔”都不够大,因为吉利一出手就做到了三个层面的领先。

首先,国内车企自建规模最大,综合算力强劲。目前拥有超算服务器1000多台,云端总算力达到81亿亿次每秒;预计到2025年,算力规模将扩充至120亿亿次每秒,计算能力将达到EFLOPS级别。

同时,星睿智算中心通信网络传输速度达到800GB每秒,存储带宽4.5TB每秒,是业界普遍采用的以太网的400倍。它的上线实现了在智算上领先行业3年的代际优势。

单从这组数据就能清楚看出来,星睿智算中心算力在行业中处于领先。星睿智算中心将助力吉利汽车研发效率提升20%,以智能驾驶研发为例,拥有星睿智算中心之前,完成1000个智驾模型训练需要3个月,而有了这一智算中心之后只需要8个小时,研发效率直接翻了200倍。

其次,采用完全自主的架构设计,数据自主可控。一位曾在国内头部云服务供应商工作的技术人员表示,车企自建智算中心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就是可以做到数据自主可控,“自建智算中心成本肯定更高,但车企就摆脱了对云服务供应商的强依赖,对智能汽车来说,自主可控、稳定、安全显然是其核心诉求”。

吉利星睿智算中心选择自建私有云,数据安全性、保密性,及系统运行的稳定性等方面可控性更强;自建统一数据湖,以实现更灵活的数据管理运用;首创汽车行业人工智能大模型,相比其他车企采用的通用模型更具有可拓展性;吉利还自建了计算架构,这带来了更具持续性的长期竞争力。

最后,贯穿智能汽车全生态链,打造坚实算力底座。吉利星睿智算中心的上线,不仅意味着吉利正式迈入一个全新的“智算时代”,还意味着吉利智能化出行生态又补上了一块积木,而且还是一块非常关键,可以贯穿吉利整个智能出行生态链、位于技术底座的积木。

从大吉利体系下的卫星和飞行汽车,到电池云端BMS管理和新能源汽车安全服务,再到汽车金融和用户生态运营,均可在星睿智算中心内完成数据合规共享,实现“车路云网图”一体化。未来,星睿智算中心还会与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智能车联网、物联感知网和5G互联网深度融合,创造一个真正万物互联的新时代。

总结来看,星睿智算中心上线是吉利开启智能化下半场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对吉利自身而言,这个智算中心将为其在智能化赛道的长跑中,不断提供源动力;对于行业而言,吉利为行业转型带来了一个值得观察的样本;对于消费者而言,则意味着他们能享受到更智能的产品、更安全的电池、更超越期待的体验。

领跑者无风可跟,造车者无捷径可走

如果仅仅是上述领先优势,还不足以让吉利在智能新能源转型大戏中拥有一盏聚光灯,但星睿智算中心背后体现出的“造车者吉利”的长期主义,值得让这盏灯亮起来。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吉利这个大手笔投入的智算中心,并不能马上让消费者感知到,尽管长久来看,它会带来很多消费者可感知产品体验的升级,但这需要时间,远不如造车新势力那些“期货式”的激进新技术有噱头和流量,可以说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然而,吉利依然决定这么做,就像它之前整合国际化资源,收购沃尔沃、路特斯、英伦、宝腾等企业,被质疑只会“买买买”一样;就像它参与制定造车国际质量标准,让消费者看不懂这有什么用一样;就像它自研芯片、自研操作系统、发射卫星、布局飞行汽车等,被吐槽“不务正业”一样……

这些举动都不是能马上能让消费者感知到的,都不是马上能为企业带来销量和流量的,甚至是短期内让企业“负重前行”的,但如果没有这些“坚持”,吉利不可能在36年间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也不可能成为当前我们汽车产业中产业链布局最全、发展潜力最大、发展后劲最足的企业。

正如阿甘在吉利这份新年开工贺词中写的那样——领跑者,没有风可跟,更不能被一些不确定性的环境和现状所影响,迷了双眼,乱了阵脚。造车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一两款具有时效性的新产品和一两个没有体系力支撑的科技概念,可以让一家企业风光一时,但绝不可能造就一个“领跑者”。

既然吉利的目标是担当“我们汽车全球领跑者”,就必须站在最前线迎风向前,而吉利迎风而战的底气就来自于阿甘在开工贺词中提到的三个自信——造车自信、科技自信、文化自信,以为用户解决实际痛点为核心价值观,以长期主义为造车本色航道的锚,以理想信念主义为乘风破浪的前进动力,做最普通的“造车者”,“让世界充满吉利”。

更值得注意的是,吉利将在2023年全面发力,展现出领跑者的实力。2022年,吉利全年销量增长8%,达到143万辆,排名全行业第三,超过多数强势合资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同比翻了三番,多个月份突破30%。2023年,吉利将冲刺全年总销量165万辆,新能源整体销量翻番(超过60万辆)、雷神混动销量和高端纯电极氪销量也同步翻番增长的“三个翻番”小目标。

在更遥远的未来,吉利要实现持续打造能解决用户新能源车痛点和软硬件高度结合的超级智能终端的目标,这是“造车者”该做的事,没什么特别,但坚持做造车者该做的事,在这个充满投机情绪和急功近利的转型关键期,就应该获得一盏聚光灯,因为这盏灯照亮的是我们汽车产业长期主义的“正道”。

写在最后

阿甘在新年贺词中提到了《士兵突击》和许三多,电视剧中的许三多是个在很多世俗价值观中看上去“有点傻”的人,但正是这个有点傻、有点执拗、想得不多、做得很多的人,最后成了“兵王”。

在造车这场马拉松中,我们需要的不是那些动作浮夸、吸引眼球的“聪明人”,而正是像许三多一样动作标准、坚定向前的“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