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跟着前福特某华裔大佬做过一段时间的NVH声学包开发和数据库积累工作,所以这个话题还是有蛮多可以谈的,想做些简单粗浅的个人分享。
工程师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其实分两个维度:
一、 当车企或者工程师还是小白的时候,付出的努力是大力出奇迹型!
NVH一直都是玄学,因为NVH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短板效应太明显,很多维度做的很好,但某些“老鼠洞”小细节的疏忽,容易让最终的静谧性结果功亏一篑。
所以当早期的时候,工程师付出的努力是学习的过程,系统维度从噪声源+传递路径双管齐下提升静谧性的过程。是用材料堆积,花大价钱,“买教训”,买性能的过程~
① 噪声源把握:
粗略而言噪声源来源于三大类,与路面接触带来的(行驶工况涵盖)、风带来的(高速工况为主)、发动机本体的(怠速工况为主)。
② 噪声传递路径:
粗略而言就是两大类,声音→声音传递;振动→声音传递;
③ 工程师努力,在成本不用太精细管理的时代,依靠大力出奇迹
噪音太多了,根本说不完。姑且以发动机本体噪音控制为例子说一说工程师们需要多大的努力。
发动机是噪音种类最丰富的,燃烧噪声、机械噪声和空气动力噪声既涵盖了200Hz以下的低频,也涵盖了1000Hz以上的高频,噪声种类非常多元而丰富,所以适合当“模板说明”。
工程师们努力方向也主要是两大类:
针对低频噪声的阻隔(反弹)
低频噪音的特点之一就是穿透性很强,可以传播的很远,举个形象的例子,大家众所周知的大象,他们交流声音用的主要是20Hz以下的次声波,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一般可以传播11公里,传播性强的原因就是如此,低频声音穿透性强,传播可以很遥远。
针对低频噪声,工程师们努力方向更多的是阻隔,通过高密度材质,例如铝箔将声音隔绝,降低穿透可能性。
带铝箔消音棉
针对高频噪声,工程师们努力方向更多的是吸收(消耗),通过多孔或疏松材质布置,让高频声音穿过时,将声音的能量转化为振动的能量,将噪声吸收~
PET熔喷棉/吸声材
二、 当车企或者工程师逐步成熟的时候,付出的努力是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好的静谧性效果!
初步系统了解之后,才真正到了体现工程师们努力的时刻,毕竟花大价钱提升座舱的静谧性算不得什么努力,大力都会出奇迹。工程师们最大的努力就在于...花小钱办大事,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好的静谧性效果!
这就涉及到性价比的话题,选取怎样的材质,用怎样的成本,达到更好的效果~
好东西当然贵,吸声材质而言,通常PU材质是比较好的,因为单位体积内的表面积可以达到最大,这也就意味着声音通过时,可以有足够大的接触面,足够多的接触机会,吸声效果最好,但相应的也最贵。
PU发泡材质
PET熔喷棉等材质次之,单位体积内有足够的熔喷棉丝,和声音也有着很好的接触面积,成本中等。
相对而言,通过各种废旧毛衣边角料回收制作的杂花棉,则成本较低,吸声性能也一般。
工程师们需要在成本-材料性能-整体短板把握之间做出巨大的努力。才能用相对合适的成本取得较好的座舱静谧效果。
毕竟抛开成本谈性能是耍流氓,能提高座舱静谧性到何种程度......就要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