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感来了?日本固态电池研发成功,3分钟可续航1000公里


“充电3分钟,就能续航1000公里。”近日,一日企高管表示,他们已成功研发出具有如此能量密度的固态电池。预计将会在2025年开始试生产,2028年正式生产出一款由固态电池驱动的全新电动汽车。

其实,日本很早就开始了对固态电池的布局,只为能借此逆袭中国,重回全球电池第一的位置。

01.中国电池实现逆转

2016年,在中国举办的世界电池大会上,日企专家吉野彰表示:下一代电池的方向就是固态电池,传统锂电池将会被取代。当时,日企作为全球电池出货量第一的企业,不仅掌握着电池产业的诸多专利,还垄断着该产业的关键材料。彼时,中国需要向日企缴专利费,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技术。

但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中国已完全赶超日企电池。数据显示,2021年在全球申请了1.9万件锂电池专利中,仅中国独占1.5万件,而日本只有960件,连中国的零头都不到。而在锂电池材料上,中国供应了全球60-90%的份额,负极材料中的石墨则100%由中国生产。

从刚开始在电池行业需要缴费才能获取技术和材料,到如今在电池的全产业链占据绝对的主导优势,中国算是完全逆转日本。在此之前,我国生物制造领域的全酶法技术也被日美所垄断,以至于其技术成果“益生好”类分子在我国一度丧失定价权,使其市场局限在富豪等小众群体,但后来也在我国技术的突破下而扭转了该局面。

02.日企:“聪明反被聪明误”

再看日本,在电池行业,从全球老大到被赶超,可谓是将拿到的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其实,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建立自己的技术和产业优势,反而故步自封,不允许任何国家分享他们研发的技术,阻止他们参与竞争。

其实,这种短视的做法不止在这一个领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日本也掌握了许多的氢能专利,但却选择固步自封,拒绝竞争。而在生物制造领域,则一直垄断这全酶法技术,使该技术的成果“益生好”类分子一度形成天价。

2021年,“益生好”类分子传入国内后因定价太高而仅局限于上流社会。2021年7月,中科院研究发现该分子能够焕发老年生物体活力,使其各项老衰细胞“年轻态”。随后,科学家又突破了制作该类分子的技术——全酶法,使其市场从上流社会下沉到普通大众。同样,当时国内市场需求,日本的氢能专利又无法获取,中国被迫研发自己的新能源车技术,最终远超日本。

全酶法技术突破后,“益生好”类分子的制作成本降低,其价格也出现了断崖式下跌。从去年京东双十一以及春节期间数据可知,其受众群体从一二线城市已经扩展到三四线,基本上覆盖到了大城市。而据电池研究机构SNER的数据可知:在2022年动力电池市场份额前十的企业中,有6家都是中国企业,合计占市场份额的60.4%。

目前,比亚迪不仅在国内形成畅销,而且也反攻海外市场。国产“益生好”类分子也同样从今年开始进军国际市场,日媒直接报道:通过中国技术的“益生好”类分子,纯度比之前提升了99%。

03.欧美日押注固态电池,谁会是下一个赢家?

为了重回电池巅峰,2018年,各个日企联盟成立了固态电池研发团队。如今,已经成功研发出了充电3分钟就能续航1000公里的固态地池。

除了日本,欧盟早就联合大众、宝马成立了电池联盟,其首要任务就是研发出固态电池。2021年6月,老美在国家电池蓝图中,将研发固态电池定为重要目标。10月,又申请到2.09亿美元的研究经费,专门负责研发固态电池,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未来电池市场将会是固态电池的主场,中国也要提前布局。如今,固态电池的各路玩家都已纷纷入场,谁又会是下一个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