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众汽车官宣,其ID.家族9月份订单超过2万辆,其中ID.3销量约1.5万辆。ID.家族是大众汽车的新能源系列,现有ID.3、ID.4、ID.6、ID.7等车型。
月销2万,对于大众汽车来说并不多,其燃油车之前随便一个车型的月销量都有这个数。不过对于新能源车型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2万的月销可以排在第7,仅次于比亚迪、特斯拉、埃安、五菱、理想、问界,表现很好。

作为大众汽车寄予厚望的ID.车型,其上市之初,就延续大众之前的高位定价策略,比如ID.3以16.29万起售。不过大众显然是对中国新能源市场判断错误了,ID.3是和比亚迪海豚同级的车型,海豚的售价11.68万起步,即使算上品牌溢价,消费者能接受的ID.3起价也是12.6万左右,16.29的价格都可以买下比亚迪宋PLUS了。市场给了大众一个狠狠的教训,ID.3上市前几个月,销量都是在一两千辆徘徊,妥妥对不起全球第二汽车大厂的品牌。
面对消费者不买账,大众痛定思痛,开始了降价走量。7月7日,2023款ID.3降价3.7万,起售价调至12.59万,终于引发消费者兴趣,销量开始爬坡。ID.系列7月份销量首次破万,达到10296辆,比之前6个月的累计销量9559辆还多。

看到ID.3降价能走量,大众汽车其他车型也开始调价,ID.4 CROZZ起售价从19.39万下调至14.59万,官降4.8万,加上其他综合优惠达5万。在线下门店,给出的优惠则更大,比如其定价25.79万的ID.4 CROZZ长续航PRO版,实际上18万出头就可以买到,降价达到7万。
只有降价才能走量,大众给人一种英雄垂暮的感觉,即使在全球所向披靡,面对中国这个新能源车超级内卷的市场,也必须放下身段。

有人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是个大熔炉,超卷的那种,从而也造就了全球超强竞争力。大众的ID.3在德国可以卖出32万人民币高价,在中国就只能卖出12万价格,价格高了就卖不动。不只德国,日本也感受到中国汽车工业的压迫感。
有从事汽车行业的小伙伴,6月份出差去日本,参观了雷克萨斯的生产线及线下门店,直摇头。他说日本当地最新款的ES300h,售价折合人民币约35万,车是不错的,但是车机系统就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这样的内饰和车机系统,在中国已很难跟豪车联想在一起了。他的日本同行过来中国参观国产车生产线,看到国产车的工业造型、钣金、高度智能化的车机系统,很不相信,被深深震撼到,特别是听到这些车国产车的售价只有一二十万时,瞬间感觉日本车要完。

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内卷,日本压力很大,德国压力也不小。不过从大众能及时调整车型售价并获得销量这事来看,我们国产汽车还是不能太轻敌。大众ID.系列9月份销量突破2万台,这个成绩已经超过蔚来、小鹏、哪吒、零跑等新势力车企。

与大众等老牌车企对比,新势力车企如果不解决自身的供应链问题,在往后的市场竞争中,优势就会越来越小。任何一个行业,价格战打到最后就是整体供应链的综合竞争,看产能、看交付速度、看成本控制。造车新势力车企如果不具备自身的零配件供应链,没有自己的生产线,在接下来更加激烈的竞争中很快会被一些老牌车企给挤出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