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汽车公司在国内允许有两家合资企业,为实现双线并行抢占市场份额,外企必定会选择两家公司合资。本篇讨论的两车分别为:广汽丰田·雷凌,一汽丰田·卡罗拉。这两台车是同平台打造的“双胞胎车型”,当然两车在设计方面还是有些差异的,否则也糊弄不了消费者。那么这两台车难道就一点区别都没有吗?对于出自不同车企的量产车而言,这种说法也是有些过于绝对了,从车辆品质层面分析还是有些区别的。
卡罗拉百车故障率为【88】,该水平在合资汽车中已经算非常难得了。因为大部分被认定为省心的合资轿车普遍在200左右,PPH数值一定是越高质量越差。当然卡罗拉的真实品质远不是PPH可以体现的,因为这台车有机油乳化与机油增多的通病,在百车故障率的统计方面似乎都不加入这一数据。
雷凌的百车故障率为【131】,质量表现显然是要逊色一些的。虽然都是按照丰田的品控标准制造,但是因零部件的供应商不同,装备工艺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所以雷凌的品质要比卡罗拉还要差一些。在维保养护成本方面却相反,一汽丰田的零配件与工时成本都要高一些,广汽的维保成本则要偏低一些。所以南北丰田的综合用车成本没有什么差异,都是拿非常一般的入门级代步汽车当作中高端车辆保养的奇葩。
丰田汽车近期出现的问题为「机油乳化&机油增多」,设计车型不仅有普通自然吸气动力选型,双擎米勒循环发动机,同时“卡雷”等车的185T-1.2T涡轮增压发动机也不例外。也就是说丰田量产汽车不分南北且不分车型,似乎都有这两大严重质量问题。相同问题的美版丰田已经召回处理,原因是可能造成发动机宕机甚至引起车辆自燃。由此可见质量缺陷的严重性,只是国内丰田汽车用户(涵盖本田机油增多车辆用户)不太在意这些问题,所以两田也活该没有什么态度。
近几年出现设计机油增多的问题发动机比较多,原因主要是活塞气缸间隙过大,或者油气分离器存在缺陷造成汽油混入曲轴箱;导致机油混合油液的总量先增加,之后因内部压力的异常而破坏掉缸盖密封性,结果造成防冻冷却液与机油混合导致乳化,分两阶段严重磨损发动机。而丰田品牌的问题机却相反,原因似乎是缸盖材料在热胀冷缩的作用下出现裂缝,造成防冻冷却液与机油混合而乳化;随后才是混合油液的总量增多,不过顺序不同结果却相当。
丰田卡罗拉与雷凌在没有通病的前提下,其特点只是把入门级车的价格定位拉升到消费级,说白了就是除了车不值钱但挺贵以外没有明显缺点。然而在出现这些问题后就不好评价了,2021款是否能解决这一问题还有待观望;毕竟本田的问题机覆盖了多代车辆,日系汽车的品质人设已经碎成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