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准备在印度建厂,印度也给出优厚的条件,能顺利建成吗?


前几天在白宫,美国总统拜登召见了美国三大汽车产业巨头的负责人,相谈甚欢之后,拜登抛出了他的一个重大计划,未来美国要投资接近2000亿美元,助推电动车在美国的发展。

拜登为此提出了一个宏伟的目标,说9年之后的2030年,美国市场上电动车的销售数量要占到全体汽车销售数量的40%到50%。为此拜登还做出一个断言,说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就是电动车,没有其他的方向了,其实电动车的大发展这在全球已经是一个共识了,虽然拜登提出的这个目标听起来挺宏伟的,毕竟到今天,美国电动车的市占率才3%而已。

9年之后就要发展到50%,但是相比于别的国家,这个目标又不是很大,因为很多欧洲国家都提出了到2035年一辆燃油车都不卖了,统统卖电动车,所以看样子拜登真是动真格的了。他也意识到了,美国在电动车领域的落后,所以要投巨资助推这一产业的发展,然而有一个小细节挺耐人寻味的。

拜登邀请了三大产业巨头,而独独没有邀请全世界发展最好的电动车厂商特斯拉,要知道今天美国电动车市场接近8成的份额是被特斯拉占据的。而拜登邀请这三家加起来拢共这个市场份额连3%都没有,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美国的电动车产业,而另一方面根本不邀请美国最大的也是世界最大的电动车车企,这简直让人不可思议。

可能就像我们上期节目揭示的那样,拜登和马斯克之间多多少少有点过激,甚至拜登认为特斯拉的发展未必对美国有好处。为什么这么讲?特斯拉真正大放异彩获得成功,那不是在美国而是在中国,汽车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企业。

以往的节目我们就跟大家讲过,对于美国这样一个国家,资本家们早就习惯了赚快钱、赚舒服的钱,你让我发展金融业,发展高端服务业躺着就把钱赚了,他们是愿意干的,可是如果让他们去干脏活、苦活、累活,美国已经没有这个机会了。

前不久美国有份杂志就披露说,今天美国整体的造船能力大概只有中国的1%,这跟几十年前是天翻地覆的变化。造船太累,造船太苦,美国人主动放弃了这个产业,造船是这样,造车又何尝不是这样?特斯拉是诞生在美国,然而如果特斯拉不走出美国的话,他早就迎来破产的命运了。

两年之前,正是因为特斯拉来到了中国,建立了上海超级工厂,它的产能一下子提高到了每年50万辆以上,而它的利润率,每辆车都达到了超过25%,所以才一下子让特斯拉赚得盆满钵满,成为了全球市值第一的车企,而马斯克本人也一度成为了全球首富。

要知道在2020年之初,马斯克本人的身家才200多亿美元,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暴增10倍到了2000亿美元,谁给他的,不是美国给他的,是中国给他的。所以拜登也深知这一点,特斯拉如果下一步继续加大发展它的产能的话,显然不会在美国设厂,而如果到海外设厂,对于美国而言不一定是个好事,因此拜登更愿意拉上三大传统厂商,给他们投上千亿美元,希望他们能把生产线留在美国。

而反观特斯拉,尝到了甜头的马斯克显然不可能在美国继续建厂了,所以拜登不邀请他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当然虽然不在美国建厂,马斯克考虑的也还是很多的。一方面马斯克希望上海能建设第二超级工厂,另一方面马斯克也早就把目光投到了全球其他的方向,只不过效果并不是太好。

以往我们就跟大家讲过,实际上在兴建上海超级工厂的同时,马斯克也把目光放到了德国,毕竟特斯拉也想开拓欧洲的市场版图,而如果能在欧洲汽车的核心德国设厂,那么显然有助于他迅速打开销路,所以经过跟德国政府的多轮谈判,特斯拉也决定在德国设厂。

这几乎跟上海超级工厂就是脚前脚后的事,然而今天上海超级工厂一个月就能卖几万辆车,而德国的特斯拉工厂现在连地基都没打完。讲起德国工厂,这真是一把辛酸泪,特斯拉从一开始过去建厂就很不顺利,先是环保问题,当地居民说特斯拉过来污染我们土壤,污染我们水源,甚至这个噪声,都让我们生活得不得安静。

在做出了几轮赔偿协议之后,特斯拉觉得这下我可以踏踏实实建厂了,然而人的问题解决了,动物的问题没解决。当地又有环保组织到法院去告特斯拉,说你们过来建厂,我们森林中有蛇,蛇在冬天是要冬眠的,建厂机器声一轰鸣把蛇吵醒了怎么办,你这是破坏野生动物自然的生活习性,你罪过可大了,结果德国法院生生就判特斯拉不能马上建厂,要把这些野生动物迁徙掉你才可以建厂。

今天的德国人都这么环保了吗,为了保护一些野生小动物,连特斯拉这样的大金主都要得罪,不允许他建厂了吗?一方面真的有很多德国人就是这样的极端环保主义者,而另一方面也有人说这是因为特斯拉到德国建厂有可能会动了德国传统车企的蛋糕,因此他们能阻拦一段时间就是一段时间。

当然这也是一个双输的结局,一方面特斯拉在德国的工厂不能如期建成,而另一方面很显然德国政府不能收到更多的税金,德国老百姓不能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甚至我们可以说,特斯拉在中国建厂这条大鲶鱼扰动了整个中国电动车产业链,让我们自己的电动车也因为竞争而愈发强大,而德国显然特斯拉这条鲶鱼根本没起到任何效用。

看到德国工厂一直裹足不前,马斯克又有了一个新想法,干脆到印度去设厂,在过去10年,在一票西方经济学家的吹捧之下,印度似乎成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他们经常说印度跟中国一样有着14亿的人口,而且从平均年龄上看,印度人似乎更年轻,更关键的是印度人穷,印度的人均GDP只有我国的六分之一,所以他们说印度拥有更多的人口红利,印度的人力成本更低。

所以在过去两三年,有很多产业链从中国迁到了印度,比如说苹果的代工厂在过去10年由于富士康在中国的巨大成功,几百万产业工人在生产线上日夜不停地为苹果生产手机,这也造就了苹果手机在全球的巨大成功。而今天苹果似乎觉得到印度设厂是个更实惠的事,有助于他们获得更多的利润,所以苹果也把若干条生产线迁到了印度。

最开始生产的只是比较低端的产品,进而现在已经开始生产iPhone12了,本来有计划,苹果准备把iPhone13也放在印度生产的,而印度政府这些年来在招商引资问题上也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印度政府公开向全球宣誓,手机生产厂商,电脑生产厂商,汽车生产厂商,如果你能把生产线搬到印度来,那么印度政府将给你相当高的现金奖励和补贴,以便让你一投产就能赚到钱。

当年特斯拉到上海建厂的时候,我们给了特斯拉很大的优惠,以往外国汽车厂商如果要在我国开生产线的话,你必须在我国找一个企业合资才可以,所以这些年来在中国市场上卖得最好的大部分都是合资车。什么一汽大众、广汽丰田、长安铃木、海南马自达,这都是一个中国企业配一个外国企业,大家合伙做生意。

可是特斯拉进入到中国的时候,我们破天荒地允许它以独资企业的身份进来,不光给它这个身份待遇,上海还给出了相对便宜的土地以及税收补贴优惠政策。甚至中国的银行还联合起来给特斯拉发放了极为优惠的贷款,这一揽子的优惠政策,使得特斯拉非常愿意到中国设厂。当然最终我们也获得了双赢的局面,特斯拉因为上海工厂而崛起,而我国也收获到了大量的税收,工作机会,甚至整个电动车产业链在我国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了。

看到中国的成功,印度自然也是非常眼红的,所以印度也给特斯拉开出了非常优厚的条件,甚至印度人说,中国能给什么条件,我们要给的比中国还优厚。这确实也很让马斯克动心,但是显然在印度市场有两个巨大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印度政治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政府执政效率的低下,我们刚才讲苹果本来准备把iPhone13放在印度生产的,但是来不及了,9月份就要上市了,印度工厂现在显然无法承接这个活。

因为今天印度还在疫情之中,甚至有很多医学专家说到今年10月份印度将迎来又一轮的疫情大爆发。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印度疫情几经反复,真是把老百姓都折腾毁了,当然印度经济也因此急速下挫。而对于那些把生产线搬到了印度的国外公司而言,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很多的生产线停工,所以苹果决定iPhone13还得让中国工厂来代工,特斯拉又何尝不是这样?

印度虽然有着非常便宜的人力,但是很显然产业工人的熟练程度是远低于我国的,或许你能在人均工资上找回一点便宜来,但是在其他几乎所有的领域,你都得多花钱,而显然现在看来这个疫情未必能在半年一年之内彻底解决,如果印度疫情未来再有反复,那么特斯拉建厂也无法开工。

还有更关键的一个因素,特斯拉在中国设厂不光是看好了中国巨大的产能,更是看好了中国巨大的市场,特斯拉的电动车最开始生产出来的时候绝对是定位高端的,到现在它最便宜的车型也要二三十万人民币之多。

而正在崛起的中国中产阶级恰好是能够消费得起这种车型的,以往很多人可能买车的时候比较偏重十几万,二十万出头的合资车,有些追求时尚的年轻人也愿意买入门的BBA。而特斯拉的出现给了很多人又一个选择,花20多万买一个全球第一电动车企生产的电动车,品牌价值度很高,又代表着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特斯拉能一个月在中国卖三四万辆之多。

而印度呢,马斯克想在印度设厂,不光只是看中了印度低廉的人力成本,也是想拓展这样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但是显然印度人没有这么强的消费力。我们刚才说印度的人均GDP大概只有我国的六分之一,而且印度的贫富差距很大,巨富阶层人家可能看不上比较便宜的特斯拉,买的都是更高层级的豪车。

而印度老百姓能够买得起的经常买的代步车几乎都是2万美元以下的,特斯拉在这个细分市场上是没有车型的。所以如果在印度市场既不能保证稳定的生产,又无法获得巨大的市场份额,马斯克会做这个决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