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述:
雾的概念
形成原因
车窗起雾的正确解决方式
汽车起雾是令用户非常头疼的现象,特殊天气与四个季节都有这种问题的存在,甚至长期以地下停车场停放的车辆几乎有半年的时间都要面对雾的问题。那么到底什么是雾,雾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雾的形成
空气是「湿度」的概念,本质是指含有的水蒸气比例;在不同的温度和气压条件下,比例是会有很大程度波动的。湿度只要超过100%,水汽则会液化成为直径极小的水滴,这些空气会悬浮于空气之中。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不同季节都会产生雾的现象,比如蒸发雾在不同温度环境中的基数虽然有差异,但是不同温度的空气承载水汽的能力也几乎是以相同比例变化。低温空气含水量很低,高温空气则相反,这就是为什么北方的冬季是“干冷”,那么汽车的雾气是如何形成的呢?

【水蒸气】是形成雾气的基础,在驾驶汽车的过程中出现雾气,原因在于呼吸的“呼出气体”含有过量的水蒸气,四类成分的比例变化如下。
氮气78%-78%
氧气21%-16%
二氧化碳0.03%-4%
水汽0.07%-1.1%
老话说“女人是水做的”,其实所有人的体内含水比例都在70%左右,所以呼出气体的水汽才会有15.71倍的提升。假设五座汽车满载通勤的话,车内的空气湿度是不是会迅速升高呢?这就是汽车起雾的根本原因,下面来看不同类型的“雾”的解决方式。
温差·夏季
解析基础:水蒸气遇冷会凝结为液态。夏季起雾的原因很简单,虽然外部温度很高,但是雾气不见得不会在外部车窗形成哦。因为过热的天气肯定需要使用冷空调,低温空气在车内循环流动必然与车窗接触;任何低温物体都会吸收高温物体的热能,所以车窗的温度会被低温空气的循环而持续降低。而车外高温空气的水含量会比较高,与低温车窗接触后就会有部分凝结为水蒸气,这种问题有没有解决方式呢?理论上没有克服的方式,因为空调总还是要用,只要用就会给车窗降温;所以前档车窗起雾用雨刮器清理即可,两侧车窗可以通过升降玻璃清除,固定的橡胶条本质与雨刮器橡胶条没有区别,只是动的变成玻璃了而已。

「正常天气·车内起雾」主要在于呼出的水汽导致湿度过大,且呼出的空气温度是与体温相当的,与车窗的温差会比较大。解决的方式没有好办法,而且不是依靠空调“内外循环”切换可以解决的问题;因为只要压缩机还在运行状态中,即使用外循环也仍旧是在制冷的。所以只有把出风口调整到前档,或者“前档+脚部”出风,利用气流烘干水汽的同时,降低车窗周围的空气温度(承载水汽能力),这种方式可以降低起雾的速度与程度。
「雨天·车窗起雾」同样是呼出水汽的原因造成,区别只是冷却车窗变成了外部的雨水;解决方式是相同的,但在雨天温度本就偏低,继续使用冷空调会感觉不适。此时则可以给车窗打开一条缝,利用外部空气与车内交换,在内外温度相当后关闭空调也不容易起雾了。至于外循环并不是理想的方式,或者说除雾效果会比较缓慢;因为外循环的进风口在前档右侧,管路必然是会受到发动机运行温度影响的。吹出的空气温度偏高则水含量偏大,且低于玻璃温度则会有些轻微起雾。

温差·冬季
冬季车窗起雾的原因,与夏季雨天起雾是相同的。车外的空气温度过低,行驶中的汽车又要不间断的与空气接触,所以车窗的温度会被快速的降低(热能被吸收);但是车内打开暖风后的温度却会高达20℃以上,理想的空气温度加上呼出的水汽,这就等于在给空气快速的“加湿”。那么高湿度空气遇到低温前档,似乎不起雾反而显得不正常了,有什么理想的解决方式吗?
1:打开A/C开关制冷除雾,这是冬季驾车时除雾效果最好,但同时也是最笨的方式。因其除雾原理是降低前档空气的温度(水含量),同时自动切换到「外循环」,利用外部湿度较低的空气形成气流,对前档凝结的水汽进行烘干。这种方式可以让雾气迅速的消失,但是没有持续能力;因为冬季驾车总不会一直使用冷空调(A/C为制冷系统压缩机开关),除雾后切换回暖风,在短短的时间内会再次出现雾气,于是则要不断的切换除雾模式,使用体验如何可以用四个字评价-冷暖自知。
2:正确的储物方式应当为「暖风除雾」,达到理想效果的速度虽然会偏慢,但是只要正常除雾就能维持效果。出口风需同样要调整到前档加脚部,循环方式建议用【内循环】,原因很容易理解。内循环是抽取车内空气,到暖风水箱进行加热,加热过程中必然造成水蒸气的蒸发;也就是说车内湿度较高的空气被暖风水箱循环的“烫一烫”,湿度范围会有明显程度的降低,那么在前档被加热、空气变干燥的环境中,起雾是不是就有些难度了呢?

总结:冬季除雾的理想方式就是这样了,至于建议选择“+脚部”出风则是因为暖空气被蒸发的水汽,其密度偏低则会上升。所以从脚部出风反而内让车内暖的更加均衡,这是很多MPV车型的暖风出风口都设计在底部的原因,普通车型只是为控制成本才没有用这种设计。如果在雨天想要用内外空气对流交换的方式除雾,车辆可以安装一套晴雨挡,最起码车窗闪出缝隙后也不会进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