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是时候该转变对中国车企的认知了,他们即将成为电动车时代的巨人


对于中国汽车来说,不少欧美媒体都还存在一定的偏见,因为15年前中国汽车在欧美的碰撞测试场中,屡屡受挫,碰撞成绩糟糕透顶,常常被称为极不安全的车。不过,15年后,中国汽车的发展速度,是令人惊叹的,眼下,中国车企将进军全球汽车市场,这将给欧美传统车企带来极大的威胁。此篇文章,是美国汽车媒体Carscoops作者对中国汽车发表的最新认知与看法。

今年12月份,欧拉猫即将在英国上市,售价2.5万英镑(约合21.63万人民币),再加上优惠政策,它将比大众ID.3便宜了0.6万英镑(约合5.19万人民币),比雷诺ZOE便宜0.5万英镑(约合4.33万人民币)。而目前,这两款车型,都是欧洲最畅销的电动车之一。

在英国销售的欧拉猫,有58kWh和63kWh的电池,WLTP续航里程分别为209英里(336公里)和261英里(420公里),二者差价0.3万英镑(约合2.6万人民币)。其配备单电机,前轮驱动,可实现0-100km/h加速8.5秒的成绩。其配置包括LED大灯、18英寸合金轮圈、10.25英寸中控触摸屏等,同时还提供了GT版,包括不同样式的轮圈和保险杠。

欧拉猫制造成本也远低于大众ID.3,续航里程优于雷诺ZOE的245英里(394公里),这是让大众、雷诺等欧洲汽车制造商头疼的地方。对于很多消费者而言,足够实惠的价格,智能化的汽车,不错的配置,已经完全可以吸引消费者,就像特斯拉Model 3,在欧洲获得的巨大成功一样。

事实上,以欧拉猫为代表的一系列中国汽车产品,已经在欧洲站稳脚跟,并获得认可,尤其是在电气化汽车时代到来的时刻,这给予了中国汽车前所未有的新机会,现实也证明了这一划时代的转变,中国汽车正在抢占新市场。而当汽车电气化时代到来之时,消费者也更愿意接受新鲜的品牌与事物,因为那些传统车企过于保守,导致让新品牌抢占了先机,而消费者似乎对这种新事物是认可的,并更愿意因此接受新品牌,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就像在15年前,有谁知道特斯拉呢?

其实,很多欧洲消费者并不知道他们驾驶的车是来自中国制造,这种转变是悄无声息的,并不像过去那样大张旗鼓,他们甚至不知道MG、Polestar、特斯拉都是中国生产,然后出口世界各地,包括领克也于最近在欧洲出现,并将在2022年进入英国,未来还将进军北美。

不要以为美国汽车市场没有中国汽车的身影,中国汽车品牌早已经对美国市场垂涎欲滴,比如Polestar已经在美国出现,MG正在进军墨西哥,而这可能是正准备购买进入美国的入场券。尽管在过去十年,奇瑞和众泰等一批中国汽车品牌,占领美国市场的计划并没有成功,但这并不代表中国汽车品牌永远止步于此。

历史的车轮,已经告诉我们,上世纪50年代,大众甲壳虫等一批经济的欧洲车是如何打开美国市场的大门,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日系品牌再次以同样的方法,打开了美国和欧洲的大门,并且除了经济,它们还有更可靠的产品和丰富的配置,此后,韩系品牌也走了相同的路线。中国汽车似乎比韩系车更擅长在造型设计上的打造,现代和起亚多年来一直努力打造更具视觉个性的汽车,并在最近几年获得成功。尽管中国汽车某些时候还是会致敬经典,比如欧拉闪电猫看上去像是致敬保时捷911,但至少它是与众不同,令人难忘的,尤其是不同于传统设计的尾灯,以及夸张的后窗。这些肯定比那些纯山寨的中国汽车更具有想象力,比如陆风X7,它简直就是路虎揽胜极光的翻版,或者是奇瑞QQ,也是大宇Matiz的复制品,你会发现车门内的关键部件尽然可以在两车之间互换。中国汽车的进步不仅仅只停留在造型设计方面,在产品质量方面也有所提高。此前,想要在中国开展贸易的外国汽车品牌,必须与中国汽车企业建立合资企业,现在,这些中国车企正在利用项目中汲取的经验教训,并通过电动汽车的爆炸式增长,进入曾经由合资车企统治的市场。《纽约时报》报道称,事实证明,这些中国车企在经销商和消费者当中同样受到欢迎。中国品牌车企对芯片危机有更好的应对方式,因此他们的消费者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提到新车。一位德国的MG经销商表示,消费者购车不需要提前预订,这看起来好极了。

对于汽车行业的人来说,他们已经认知到中国车企所发生的改变,但是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他们可能对中国制造的产品,仍然有产品质量低劣的偏见,尽管他们多数人已经用上中国品牌的智能手机。另外,中国车企在海外还缺少经销商网络,虽然特斯拉的直营模式正在改变这一现状,并且电动汽车在维修保养方面越来越少。好在欧拉好猫是一款可靠的产品,就像最近从WEY和蔚来等公司看到的其他中国车企一样。
早在上世纪60年代,英国摩托车行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摒弃了本田等日本品牌的想法,当时以简单的踏板车而闻名,将运动属性的摩托车看作是一个笑话。但是十年之内,英国的相关产业就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历史的车轮告诉我们,不要小看今天那些还默默无闻的电动汽车车企,十年后当电动汽车已经基本占领我们的世界时,他们可能是个庞大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