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骗补是一个老话题了,很老很老的话题。
早在2016年的时候, 就已经出现非常嚣张的新能源骗补问题,随后国家进行一轮重拳打击后,这条红线已经是不敢触碰的警戒。
而如今,正在新能源年末补贴“收官大季”,是销售人员的冲业绩的时候,车主购车便会享有各种优惠政策,但同时也会存在被销售人员悄悄动手脚的时候。
近日就出现了,热门的小鹏“骗补”乌龙事件,我们来看一下事件经过:车主陈先生在今年10月初,于南京一家小鹏汽车销售公司(经销商)购置了一台小鹏P7。
缴纳好5000元定金,确认好尾款价格,签订好购车协议,一气呵成。到了满心欢喜的交车时间,竟被告知需加价7000元才能拿车。
原来是销售人员在未经过陈先生的同意下,提前在签署的合同里添加了的精品套餐权益。
被揭发后,为了掩盖自己的私利目的,将促成订单加价行为甩锅给政策新能源补贴,给出错误的解释。
导致车主和媒体对品牌相关的精品套餐政策和国补产生误解。
事实上,车主购买的小鹏P7算上叠加了店铺优惠和国补后金额为26.14万元,即便增加选装,也不会超过30万元,因此不存在在合同中做低价格获取国家补贴的行为。
而是销售人员为获私利的做法,小鹏并不存在“骗补”的行为。
而后小鹏也立马做出回应,第一时间将车交付给车主,同时对涉事门店的负责人及相关销售人员均已受罚。
对于蝉联数月的新势力交付冠军,励志做最懂中国的车企,有这样的格局,想必也不会存在这种触碰红线的行为。
但不而不提的是,车企与车主都是受害者,因中间的经销商的私利行为,导致车企与消费者之间存在误解。
这是目前大多车企都会存在的问题,小鹏经过这次事件,应该也会对内部人员加强管理,不能再损害了消费者和自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