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无处不在”,这句话对于各种行业几乎都适用,汽车行业自然也不会例外。如今,新能源汽车逐渐走向辉煌时代,即使是过去的燃油车“霸主”们,同样需要适时“转舵”。而提起电动化转型,BBA作为曾经燃油车时代的“佼佼者”,一直被大家所关注。其中奥迪、奔驰面对电动化的趋势,都已经开发了纯电平台,并推出了基于全新平台打造的电动车型,算是顺势而为。而宝马却成为了一个“例外”,口号喊的响亮,但是推出的新能源车型依旧是基于集成平台打造,销量和反馈并不那么“乐观”。那么,宝马的新能源汽车为什么总是掀不起什么“风浪”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或许能够看出一些“端倪”。
电动车市场“内卷”严重,宝马有些“拎不清”本质
众所周知,在汽车市场中,不管是燃油车时代还是如今的电动车时代,竞争都是无处不在。当然,现在我们可以把这种越演越烈的竞争称为“内卷”,说白了,大家争的其实就是自己在电动车领域的“存在感”。当你的产品力明显比别人更好的时候,消费者的关注自然就来了。而这一点,宝马似乎并没有“拎得清”,这其实正是宝马新能源汽车一直卖不好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只要放眼整个新能源市场,看一看其他车企的表现便可以得到答案。比如没有太多底蕴的特斯拉、蔚来、小鹏等新势力车企,他们都在外形、空间、智能化、续航等方面尽可能的去展现自己的优势,不断深耕,以此来应对市场上激烈的竞争。具体的我们也可以从蔚来ES6、小鹏P7、Model3突出的销量上得到一些验证。而宝马的ix3虽然在造型上也比较有动感,但是要说总体有多么“惊艳”的感觉,还是差了点意思。从这款车上市三个月仅仅卖出831辆的数据上来看,恐怕也足以说明问题所在了。
“缺失”纯电平台,宝马“无视”了集成平台的局限性
刚刚我们有提到,BBA中的奥迪和奔驰都属于顺势而为的车企,说进行电动化转型,人家就真的花“大价钱”做了专属的纯电平台。至于为什么需要纯电平台,这主要还是为了更好的避开以往平台的劣势,提升新能源汽车的产品力。在这个方面,抛开奥迪和奔驰具体车型来说,至少态度上是十分积极的在拥抱电动化时代的。
而宝马就不同了,造车多年,相信宝马一定是知道集成平台下造电车的局限性有多大,但是它依旧选择了“油改电”的方式,并没有开发专属的纯电平台。把“省钱”看的比产品力更加重要,这种“无视”集成平台局限性的态度,其实也是造成其新能源汽车卖不好的原因之一。
当然,我们并不能说有了纯电平台就能决定一款车一定非常完美,但是可以确定的是,纯电平台与集成平台相比,它的优势是值得肯定的。比如电池排布空间、轻量化水平、造型上的自由度、对车内空间的影响等等,这些都会反馈在新车上。就像油改电的ix3,外观内饰其实与燃油车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而特斯拉的个性化与科技感对于当代新能源消费者来说则明显会更加“讨喜”。
产品力与价格不匹配,宝马还在“消耗”品牌影响力
如今的电动车消费者日益成熟,品牌影响力只能说可以锦上添花,而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一台车的综合产品力。当产品力与价格不匹配时,自然大家也就不愿意买账了。其实也就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德不配位”,消费者都不是傻子,当自己的期待被“消耗”,谁都不愿意仅仅为了一个品牌的名字去付钱。
宝马推出的新能源汽车恰巧就卡在了这个“尴尬”的点上,比如宝马ix3售价区间是39.99-43.99万元,对标的特斯拉Model 3的售价区间为27.674-33.99万元,从价格上明显可以看出二者的差距是非常大的。而这么大的差距下,宝马依然赶不上特斯拉的续航水平,最高的续航数也就是500km;特斯拉Model 3最少的可以达到556km。显而易见,但从续航的角度来说,特斯拉的性价比高的就不是一点点了。
购车是需要掏出“真金白银”的,即使是再对宝马品牌有期待的消费者,也同样得“权衡利弊”。一旦发现其他品牌的新能源汽车更加有吸引力时,消费者依旧会转身就走。而宝马如果还想靠“消耗”品牌影响力以及消费者对品牌的期待来获客,自然是行不通的。
写在最后
宝马在电动化规划方面一向给人一种口号上的“胖子”,行动上的“瘦子”的感觉。不过,消费者早已经过了“耳听口号”的时期,越来越成熟的新能源消费者更看重真正的“诚意”;而一款车真正的产品力就是实际诚意的表现。虽然从目前已经推出的车型来看,宝马的表现比较让人“失望”,好在在宝马2021年年会上,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先生表示:“2025年,宝马集团将推出名为‘新世代’的具备全新架构的纯电平台。”当然,2025年时间尚早,这次是不是依旧在喊“口号”尚未可知,至于宝马新能源汽车能不能让消费者重拾信心,就要看它接下来的行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