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心态有点“小崩”,开始怀疑自己看待事物的客观性——而自我怀疑源于最近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事。
我的一位朋友,曾经是一个燃油车+大排量拥趸,再精确一点说,算是丰田粉丝。目前,他手里有三台车,陆巡、霸道和混动RAV4;此前还有奥迪A6L和平行进口的塞纳。塞纳用的不多,忍痛割爱出手;奥迪A6L开过几年后,不想总去修理厂,出手给了一个中年大叔。

开习惯油车后,我朋友也有了“玩玩电动车”的想法。于是,在去年12月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定了一台Model 3。

之所以说是试试看的心态,是因为在拿到车后,他感觉Model 3的做工和空间比Model Y差一大截,有些遗憾没有选择Model Y,但这种“差异”订车前根本没注意,纯粹就是“手滑”的选择。
再有Model 3的其他颜色都需要额外加钱,只有黑色不加,因此他直接选了黑色——他不知道这个车到底能开多久,说不定开着不合心意直接就卖掉了,所以没必要为“不确定”额外掏钱。
经过三个多月的等待,上周终于提车。到今天差不多开了有5、6天的时间,他按照平时通勤的路线和路况去开,结果只消耗了40%的电量,这让他相当满意。他大概算了一下,在家充电,Model 3每公里的费用也就7分多钱。这种极低的使用成本对习惯于每公里1块多钱的他来说,简直就是巨大的“惊喜”。
除此之外,更好的加速感、开起来更好的静谧感,让他这个大排量燃油车拥趸的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上不限行,所以他现在基本每天都是在开这台车。
我刚刚问他开起来怎样,和陆巡啥的有啥区别,他发给我一段视频,车内放的歌曲是“让一切随风”,他说:就让一切随风。他想表达的意思很明显了,对大排量燃油车的热爱与痴迷之情已经“一切随风而逝”。
尽管他不吝溢美之词的夸赞,让我深信不疑是事实,但我仍然保留着一丝冷静与理性。他如此夸赞的“基础”是什么,或者说,他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去评价Model 3的?
显然,Model 3给他带来的最大利益点,是极低的使用成本和更好的驾驶质感,这是此前的燃油车无法给予的。而且,他充电极为方便,有车库和院子,充电桩都不用安装,直接买个“便捷式充电枪”就万事大吉了。
对他来说,纯电动车充电不便的Bug不存在。再有,他有三台燃油车,如果去旅行或者出差,完全可以开任何一台燃油车出发。
掏真金白银买车,他“夸赞”的评价自然是最接近真实的。但这种看起来的“真实”是建立在他“比较完美”的条件之上的——充电时间自由、充电场地自由、家里有多台燃油车。

越是完美的情况越是稀少的。于是,我就在想,如果我朋友没有上述完美的因素,他还会热情地夸赞纯电动车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对大多数人而言,充电时间和场地自由是无法轻易实现的。
纯电动车使用的愉悦,是要建立在一定基础上的——至少是家庭第二辆或者第三辆车(不会形成里程焦虑),而且要有固定的充电设备与场地(没有充电焦虑)。
数据显示,目前车与充电桩的比例是6.8:1。接近7台车来用一个充电桩以及充电需要几十分钟的“现实”,使得纯电动车的使用场景和愉悦度大大受限。
不可否认,纯电动车汽车的销量一直保持着不错的销量增长。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纯电动车的售价基本呈现两极分化,要么是高高在上,要么是无限接近一台“摩托车的价格”。
这种现象好理解,售价高昂的纯电动车基本是“第二辆第三辆”家庭用车,而这些人基本上不在乎价格,更加在意服务,所以,新势力“疯狂对你好”的策略相当奏效。
再有就是2-3万元的小电动车,性价比高、不限行、停车方便,于是成为城市中很多家庭买菜、接娃上下学的不二之选。
从市场畅销产品品类看,中国纯电动汽车市场呈现的是“哑铃型”格局。众所周知,一个良性稳定的市场,偏向于“橄榄型”。

纯电动车Bug短期内无法彻底解决,这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哑铃型”市场。而与纯电动车相对应的是,传统燃油车正在发生着“剧变”——可油可电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是为燃油车插上的“翅膀”——这也将是新能源市场从哑铃型向橄榄型转型的重要驱动力。
赞美纯电动车汽车和“揶揄”燃油车落后的论调言犹在耳,不过,如今市场愈发理性,各取所需正在成为真正的主流。
赞美和诋毁都不是真相。法国哲学家蒙田说:我们的生活部分是疯狂,部分是智慧。但是凡描写生活的人,总是恭敬地对其中一大部分讳莫如深。
电动车、燃油车,各有各的好,买适合自己的最重要。
注: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