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天气热,刚好一大颗好瓜就来了。
坐标深圳。一劳斯莱斯车主、一宾利车主,为争车位,竟在众目睽睽之下热热闹闹地干起架来。俩人各种叫骂撕扯,一时间引来围观者甚众。
各路网友更是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点评犀利角度清奇,惹得大家的吃瓜热情越发高涨。
有人一见到豪车就想起了有钱人,想起了富婆梗,想起了富婆的裙子和底裤牌子······
反正就像多米诺骨牌那样,一个念头撞击着一个念头,就此按着设计好的路线,一发不可收拾地蔓延开去。
就好比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有的人)一见到短袖子,就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私生子。人们的想象力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轻车熟路嘛。
为什么会轻车熟路?原因就是知道得太多了。
2
知道“三十而立”,所以对三十充满警惕。
知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所以对催婚充满底气。
知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对催生乐此不疲······
我们知道女人要温柔体贴、男人要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女人要顾家、男人要顾事业,女人要相夫教子、男人要志在四方······
所以很多事情就按我们所知道的那样,“顺理成章”地发生了。
我们带着既有的、丰富的认知,一头钻进了偏见的牛角尖,然而却不以为然。
知道得越多,意味着我们越容易放弃思考。于是就越容易想当然。
我们对于事物进行推导和判断的依据,不再是眼前的事实,而是自己已经“知道”的过往经验。
所以我们得出的答案也往往是旧的、毫无新意的,甚至与事实完全无关的。
就像这起所谓的豪车车主打架事件,其实跟豪车究竟有多大关系呢?事情的焦点难道不是抢车位么?有人关心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么?
然而这并不重要。反正大家的思路已经自发地切入到“豪车”这个频道,并且按部就班地演绎出各种经典的剧情了。
豪车、富婆、裙子、奢侈品······诸如此类。
这分明是种条件反射。跟实验室里小动物的反应一样一样的。
3
小白鼠在玻璃罩里撞了几次南墙,长了见识、有了认知。于是赶紧拿小本本记下宝贵经验:以后无论如何都不能往外冲。
就算给它在玻璃罩上打开一个出口,它也一样会坚守自己所知道的逻辑:不能冲。这可是咱的经验之谈。
其实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小白鼠?满心欢喜地把自己所知的一切整理成万能宝典,从此天真地幻想着一切都可以一劳永逸。
遇到什么事,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在万能宝典里一查,即可对照过往的记录得出现成的结论。
我们变得老练,同时也变得老迈。因为我们的内心已无法再洞察及获取新的内容。
我们知道的东西越多,能够获得的新知识就越少。我们的大脑于是越发老旧。
就像童话故事《美丽的瓦希丽萨》中,女巫芭芭雅嘎对“灰姑娘”瓦希丽萨说的那样:“不是每个答案都会带你去比较好的地方。你要知道,懂得越多,老得越快。”
4
从本质上说,这波“豪车联想”,跟村头井边断言谁家姑娘跟阔佬跑了的那群人,遵循的是同一种原理。都是为了反复应证自己有限的想象力。又或者是,太把以前的经验当回事儿了。
有姑娘不回家跟阔佬跑了。所以只要不回家的姑娘,便都跟阔佬跑了。
有开豪车的富婆有着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所以所有富婆都开豪车、都有故事。
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老套得既简单又粗暴。
但诚如美国知名作家、哲学家梭罗所言,“任何一种思考方式或者行为方式,不管它有多么古老,如无确证都是不可信的。今天人人附和或者予以默认的真理,明天却有可能成为谬论。”
真理尚且如此,何况是我们的个人经验呢?
想起那个著名的“一只眼”和“两只眼”的故事。在“一只眼”的岛上,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是美好的、正常的,而认为抓来的“两只眼”是个怪物。
然而当“一只眼”到了“两只眼”的岛上,他又何尝不是被认作是一个怪物呢?
正所谓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别依赖你的认知,依赖你所遇到的事情本身。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