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的这个时候,某知名财经媒体撰写了一篇《留给比亚迪的时间还有三年》的文章,简述了比亚迪汽车艰苦发展的历程,并分析认为——
2011年比亚迪遭遇困境,计划转产电动汽车的时候,被专家喷“政府对发展电动车这么激进,比亚迪是有责任的!”之言论,现在看来就像一句笑话;
2008年,王传福吹过的牛,“要在2025年做到全球第一”,“以比亚迪目前的势头来看,这并非完全不可能”。
最终感叹,“留给比亚迪的时间还有三年”。
关注我们 懂得更多
文/二哥
平门知事工作室出品
无论是作为知名媒体,还是自媒体人、普通公众,支持自主品牌汽车和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都责无旁贷,试驾时间也是如此,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独立分析判断的能力,需要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给予广大消费者科学理性的知识引导。

比亚迪秦PLUS EV
试驾时间不乐意批评部分媒体和专业汽车测评人在比亚迪曾经落魄的时期沉默不语,倒在其误打误撞成功翻身的今天极力追捧的行为,有限的信仰和专业认知水平左右了它们的决策方向,不足为过,问题在于向商业利益看齐而缺乏对消费者最起码的尊重,真的不是一件多么荣光的事情。
事实上,回头再看当年有识之士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论坛上对比亚迪的担忧与警告绝不是笑话,相反,现在比亚迪与造车新势力们的野蛮生长才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笑话。
一百多年前电动汽车就抢在燃油车之前率先上市了,二十年前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电动玩具车也开始陆续上路了,基于电动车、燃油车演化而来的电动汽车有什么技术含量?尤其电池技术,十几年没有本质变化,都不过是做一些形态上的修修补补。
而依据国内能源结构、电池主要原材料的开采与冶炼、电池生产与废弃电池处理,以及整车售价、保值率、保险费率等因素考量,电动汽车也缺乏真正的经济环保特性。

比亚迪宋PLUS EV
可是,在投机资本和利益媒体主导下的各家电动汽车品牌,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向广大网民灌输着错误的讯息,以“新能源”、“智能”、“节能”为诱饵牵引着消费者,将他们推进难以爬出的深坑。
不管是媒体、媒体人还是所谓测评人,乃至汽车工程师,能不能认真思考并扪心自问,野蛮生长的电动汽车真的对我们目前的社会,对我们国家的未来,有益吗?
国家的确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但并没有让车企们打着新能源的旗号,诱导消费者消费有可能让他们损失惨重的续航虚标、售价虚高、安全性虚夸,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所谓“豪华”电动汽车,更没有鼓励车企们挥舞着镰刀去疯狂收割消费者!
保时捷、BBA、高合等售价令人仰望的“豪华品牌”电动汽车,旨在分担一些钻石王老五们钱花不完的压力,似乎还算人道;对于比亚迪之类,燃油车做不好没人买,转而加装一套电池电机成了插混,换了电池电机成了纯电,售价就比同平台或同级别燃油车贵一半,贵一倍,还广而告之让底层人群感觉买到便宜了,似乎不够仁义。

比亚迪汉EV
最重要的问题是,限于笨拙的电池技术和电池不可逆的自然衰减性,以及高昂的电池更换成本,未来五六年最长不超过八年的时间内,包括如日中天的比亚迪汽车、呼声甚高的赛力斯问界、理想等等在内,都极有可能因电池是否能够免费更换问题而轰然倒塌,免费,厂家承受不起,不免费,消费者承受不起,最终结果只能是大家不欢而散。
然而届时,投机资本和包括创始人在内的电动汽车车企大股东都可能已经早早套现离场,留给社会和广大消费者的可能是一片狼藉,遍地哀嚎。
这绝非耸人听闻。
一度,有许多大媒体和财经、军事、科技等领域的专业人士都是试驾时间比较欣赏与尊敬的,但现在的它们一旦介入车评,尤其涉猎“新能源”汽车,言语就开始不假思索不说人话了,这是社会的悲哀。
支持“新能源”汽车,支持比亚迪或是其它电动汽车品牌,务必建立在维护消费者利益基础之上,靠忽悠式营销不能长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