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以来,一直从事汽车相关工作,由于工作的原因体验了不少车型,每年全国的大型车展也基本会参加。不说试过市面上大部分车型,至少常见品牌旗下的车型,我大部分都体验过几款,它们各方面怎么样,我也有个大概的了解,至少具备分辨车型好坏的基本能力。
但很多朋友并不是从事汽车行业,甚至不少朋友刚考完驾照就准备买车,对于他们而言,你让他们去4S店试驾,也很难分辨出好坏。就好比我对电脑不怎么了解,我之前买电脑去店里看,结果越看越迷糊,因为不知道什么样的配置算高、什么样的体验算好,买车其实同理。
一款车的外观,瞟两眼内心就能得出个好坏;内饰用料质感,多花几分钟看一看摸一摸也能心里有底,但当我们把车从4S店开上试驾的道路,我们应该重点感受哪些方面?这些方面怎么算好、怎么又算差?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下我个人的见解。
01动力感受
先声明,如果你是个开车极度佛系的人,开车的基本准则是“与世无争”,崇尚“能开慢就不开快”的开车风格,请跳过本小节继续阅读。
动力好不好,其实是个挺玄乎的概念,如果你在网上搜索大众朗逸1.5L自动的车型口碑,应该会发现不少人说它“动力强劲”,而任何开过这款车的老司机,看到这四个字可能都会笑出声。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如果一位该车型车主的内心真实感受就是这车动力强劲,那么他不是刚拿驾照,就是拿了驾照没怎么开过车。
如果搞个《在售加速最慢车型排行榜》,朗逸1.5L排名前列问题不大,而且大众车比较实在。你开个同样很慢的轩逸1.6L,在城市跑跑可能会感觉动力还行,因为那些日系的工程师,心底清楚自己公司量产的这些小排量自吸机器,即便油门到底也榨不出多少动力,所以把前段动力调得比较鸡贼,可能只有速度起来想超车的时候,你才会发觉动力不行。
大众的实在之处也就在这,他知道自己牌子硬,有些人明知道动力弱鸡还是会买,干脆也不玩虚的了,以至于这车只有在塞车的时候,你才不会感觉动力不行。所以我劝准备朗逸的朋友,怎么也上个1.4T低配,别的配置低点也就算了,没有也能用,而且后期能加装,但要是过段时间受不了这动力了,换车麻烦,还巨亏。
我之所以扯了半天朗逸这款车,是因为这款“紧凑型标杆”车型,确实可以当作检验动力的“标杆”。
我个人认为,如果你试了一款车,发现它的动力表现和1.5L的朗逸差不多,那么这车的动力算是很弱的,要是新手开个两三年还觉得“动力强劲”,那只能说他本身就是个开车“极度佛系”的人;如果动力表现和朗逸1.4T版本差不多,尽管动力强劲依旧算不上,但也差不多够用了。
有些人可能会问:“我又不和别人比加速,动力强还是弱,有意义吗?”
不得不说,这个问题直击人心,问得入木三分。
说实话,我体验官方试驾车的时候一般都是地板油起步,如果是开自己的车则不会,急加速燃烧不充分更容易形成积碳就不说了,烧的油那都是自己的钱啊!所以在红绿灯起步阶段,动力强弱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其实并不是太重要,除非你不在乎油钱。
抛开动力强的车往往开起来更爽这点不谈,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动力部分真正重要的点在于“中段再加速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超车的能力。
假如你正行驶在某一段国道上,这条路双向共两车道,在你的前方,一辆老年代步车以30km/h的速度阻挡了你的去路,要想超过它,你只能借道超车。而对面的车保持着差不多的距离,一辆接一辆地驶过,要想超车必须在3秒左右完成这一动作,这时候动力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如果你的车动力真的强劲,那超车轻而易举,如果动力很弱、响应还慢,那只能老老实实跟在老年代步车后面了,因为你很难有信心在短时间内加速到能超越前车的速度,有些车地板油都没用,开久了你就能意识到这一点。
因此,我建议你去4S店试车的时候,不仅试起步急加速,还试下中段再加速能力,比如正以60km/h行驶,在前方道路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深踩一下油门,看看动力响应如何。
相比之下,试驾过程中体验地板油起步倒没那么重要,因为开自己车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地板油。如果对于多快的中段提速能超车,你还是没有把握判断,按我只能建议你带个对车比较熟悉的朋友一起去试试了。
当然,除了加速能力,动力组合的平顺性也很重要,这也涉及到驾乘舒适性。试车的时候要感受低速挡位切换是否存在顿挫(一般车自动挡车型的高挡切换都不会有顿挫)、油门响应是否灵敏线性(有的车油门深踩一些要过几秒才会迸发动力)。
如果有顿挫,驾驶员和乘客容易“前俯后仰”;而如果油门不线性,动力突然来那么下,也会导致不适,毕竟“推背感”虽爽,但体感并不舒适。
02底盘感受
相比动力,底盘感受更加玄乎,人们对什么样的底盘高级也是众说纷纭,一般需要开过足够多的车,才能有对比好坏的能力(此处的好坏也视个人喜好而定)。
我个人觉得,底盘感受可以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讨论,横向即底盘悬架的支撑性,过弯是否感觉稳;纵向即悬架减震偏舒适还是运动,对坑洼的应对处理表现如何。
一般情况下,动力的强弱和底盘质感的强弱是成正比的,因为动力强的前提下,如果底盘横向支撑跟不上,也只能蹦蹦直线玩了。这类车型其实有个很好的例子:某些国产电动车,它们直线加速能力还是很强的,但一到弯道就虚了,必须重刹至更低车速过弯。
对于这类车型,假如过弯速度太快,你能清晰地感觉到支撑不够,到了一定速度甚至会有要翻车的感觉,而且这还真不是仅限于“感觉”层面。某些车做个麋鹿测试外侧轮都能离地,谁敢保证开更快或者过更急的弯不会翻车?
一般情况下,越长的车支撑性越差、SUV车型比轿车支撑性差,因为长轿车自重更大惯性更大,除非底盘做了足够的强化;SUV重心更高,对底盘悬架的要求也更高,而汽车同质化严重,不少车企轿车和SUV采用同样的底盘,并不会针对SUV车型做另外的改动。
当然,我试过的长轿车宝马M5、奥迪RS7,SUV车型RSQ8等车,虽然够大、够重,但支撑性还是非常棒,RSQ8在弯道的支撑甚至比大部分轿车还稳。
当然,这些车型比较极端,大部分人不会考虑,而咱们买一般的家用车,其实有种傻瓜式的操作就能大概体验到悬架支撑:
用40km/h以上的速度、不踩刹车过个直角弯,比如前面有个路口右拐。如果个人驾驶技术过硬,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速度当然越快越好。感觉到的侧倾越大、过弯时心里越虚,一般情况下是可以说明这款车支撑越弱的,除非轮胎很拖后腿。
对了,前提是路面干燥、过弯走线差距不大,而且入弯前一定要保证安全。要是下暴雨、路面湿滑甚至还有积水,结果你来个过弯,感受准不准确先不谈,生命安全可能都无法保证。
至于纵向维度,主要还是悬架的软硬。有人觉得悬架越软的车越舒适,我其实不太认同。
确实,悬架软的车往往能过滤更多的从路面传来的冲击,使得你不会始终臀部轻颤,但在经过一些起伏时,起伏往往会从悬架层面直接上升到车身层面,导致车身前后、左右“一起摇摆”。而且有些车你要说它舒适,过减速带偏偏又“振”感强烈。
我一般把开这种车形容为“像开船”,前后晃都还好、左右实在受不了。其代表车型我还是说一两个我开过的,没有针对它们的意思,毕竟有些人就喜欢这种,比如荣威RX5MAX、蔚来ES8。
而有些车则比较极端,稍微过个减速带,能颠得你肠胃翻飞、肝疼肾虚,比如宝马X3,偏偏这货开起来也没有很运动的感觉。至于这一代(在售)的3系,又向舒适妥协了太多,甚至也开始有点开船的感觉了,拖拽感还挺强,一定程度上你也可以理解为顿挫。所以宝马真不一定有某些人想象中牛*,除非M。
还有一种车,你能较明显的感受到路面的细碎颠簸,但当你过减速带或者突然遇到一个坑、速度来不及减到足够低,心肝脾胃已经准备好来那么一下了的时候,结果发现它过滤得比你想象中轻松得多,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颠。国产品牌中领克之所以比较受认可,正是在于它偏向这一种,而国产车中能把底盘做到这种程度的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比较拉胯,买买菜问题不大,但不适合较激烈的驾驶。
我个人最喜欢的是第三种,市面上常见的车型基本都涵盖在这三种里了,大家试车的时候可以根据体验对号入座。
03噪音控制
我猜在座各位一定想不到我会把隔音掏出来单独说,空间、配置这些说啥不好?其实我在文章开头就讲了,外观内饰空间这些,即便驾照都没有、从来不关注车的人看一看、摸一摸都不难分辨出好坏,隔音虽然也就是听一听的事,但需要注意的细节更多。
1、有些车挑路。假如两款车在某条好路上的噪音差不多大,但换条烂路,其中的差距可能就迅速拉大了。而大家试车可能都是走的那种噪音小的好路,很容易忽略这一点。
2、有些车隔音效果要速度加起来之后才能感受真切。很多人试车可能就围着4S店跑一圈,全程最高速度不超过80km/h,一听,隔音还不错。可买回家跑跑高速才发现,到了120km/h噪音大得十来个喇叭的音响都压不住,买了车之后受不了去做底盘隔音的大有人在,而且效果往往也不理想。
情况允许的前提下,大家最好开一开、坐一坐别的同款车主的车,多感受感受。有人可能会说了,我直接问一问各方面怎么样不就行了?何必这么麻烦?
须知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可能你问的这位车友听力不太好,你问隔音怎么样,他答:“隔音很棒,车里几乎听不到噪音,就是音响不太好,要把音量调很高才听得见...”
一般人购买一辆车,短则会陪伴两三年、多则十来年,为了这段时间内的烦恼少一点,买之前多下点功夫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