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造车势力玩砸了:高层动荡、资金链断裂、工厂停工!


新能源风口之下,无数势力扎堆而至。资本追逐风口,却忘了烧钱也是个技术活。更何况,造车这件事,仅靠钱砸只能玩砸。

时间步入2022年,新能源赛道的竞争愈发激烈。有人风头正劲,有人破产倒闭,有人被迫法拍……

一场洗牌正席卷整个牌桌!昔日仅次于蔚来的造车新势力——云度汽车,也在这场风暴中摇摇欲坠。高层动荡、资金链断裂、工厂停工……云度何以至此?

01

巨头扎堆的新能源赛道,云度汽车早已成为边缘化的品牌。可能没有人记得,2018年,云度汽车交付量达9300辆,交付率100%,在造车新势力中位列第二,销量仅次于蔚来。

2015年12月,云度新能源汽车公司正式成立。四大股东分别是刘心文(创始人)、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海源复材,以及莆田市国有资产投资有限公司。

2017年,在一大批造车势力中,云度汽车不仅拿到了新能源汽车生产许可证,也成为第二家获得工信部审查通过的新能源乘用车生产汽车。背靠国资,手握造车双资质,一开局,云度便走在了最前端。

2017年2月,云度新能源汽车品牌正式发布;

2017年4月,云度π1和云度π2亮相上海国际车展;

2017年10月,云度首款车型云度π1正式上市;

2018年3月,云度π3上市……

也就是在这一年,云度汽车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年交付量9300万辆,摘得当年造车新势力销量亚军。彼时的蔚来,交货量也仅有1.13万辆。当时无数造车势力还处于拿PPT向资本市场讲故事的阶段,云度出道即巅峰不外如是。

02

然而,却是光鲜亮丽,越是阴影深重。

从制造到交付,细算下来,云度汽车只用了一年时间。汽车制造不是简单的一加一,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含量就意味着其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用科技搭建起来的。且生产制造的车辆只有经过市场检验,才知晓是不是真金。

云度能在2018年取得销量第二的成绩,和其推出的三年回购计划不无关系。三年回购计划就是出于对汽车后续保值的顾虑,用户使用车辆满三年后,可提交书面回购申请,云度将按成交价的50%将车辆回购。

这个计划无疑为云度打开了市场。但汽车这东西,靠的还是质量。

随着车辆的销售,云度汽车的品质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2018年度C-NCAP第三批碰撞试验中,云度π3综合得分率58.8%,获得两星安全认证,成为C-NCAP中汽研实施2018版碰撞规则后首款两星车型

2019年,π3车型在广西南宁发生自燃事故。此外,云度汽车相继被曝出无法充电、续航不准等问题。

质量问题一出,云度销量直线下滑。2019年,云度汽车销量跌至2566辆。不仅如此,云度X-π概念车和π7车辆也没了踪影。

03

造车烧钱,这是公认的事实。于是才有向资本市场讲故事的环节。这点对于云度同样适用。但云度的故事却不好讲。

2015年云度成立,注册资金9亿。研发、建厂、开发新车型……到了2018年,9亿投资便告罄,国补和地补补贴还欠了2个多亿。

与此同时,云度管理层动荡不断。股权变更、法定代表人变更、公司董事变更就没停过。以至于公司创始人刘心文出走都习以为常。

2020年,作为创始人之一的林密,在离开云度两年后再次回归,出任云度汽车CEO。彼时的林密表示,有信心到2025年实现保底30万辆的销售目标,实现跻身国内纯电汽车品牌前三强的目标。

目标是伟大的,现实是残酷的。

2017年-2020年,云度汽车净利润分别为-0.95亿元、-1.38亿元、-1.77亿元、-2.04亿元。重新出发的云度依旧没能逃脱亏损泥沼。据其财报数据,云度2021年度营收6776.32万元,净亏损2.13亿元。

到了2022年,整个行业都面临着芯片短缺、电池成本上升、供应链中断的危机。对云度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2022年4月,一直持有云度股权的海源复材发布公告,公司将持有云度汽车11%股份进行转让。更关键的是公告中透露出,云度汽车因为资金链断裂,今年2月开始已处于停产状态

此后,云度回应表示,停产主要是因为电池问题,新货源已经确定,预计两个月后复产。也就是说,停产是实锤了。至于其资金链问题,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04

从海源复材手中接盘的是谁呢?均瑶集团——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旗下4家A股上市公司,实力是相当雄厚了。但均瑶集团涉猎消费、航空、教育等行业,对于汽车制造业可就纯属“门外汉”了。

虽说跨界造车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想要在高手如云且竞争越发激烈的新能源赛道杀出一条血路,道阻且长啊。

至于云度汽车,是重获新生,还是被市场淘汰,也唯有时间才能知晓了。

造车不易,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