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松绑重燃市井烟火气,工厂全面复工促产,感觉生活终于重回正轨。
可是防控也得靠个人了,出行时总需要戴好口罩,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新冠病毒的空气传播;现在就得依靠个人防护,然而总有些人不太自觉,也就是不戴口罩还;在车流中还是能看到一些车辆往外吐痰,感觉还是有些不放心啊。
那么出行就开车,在车里关好车窗,开启内循环让空气只在车里流动,这样能不能有效阻隔新冠病毒的传播呢?
有车一族大概率都有这么想过吧,其实这没有多大的意义。
首先内循环并不是完全隔绝车内外的空气,实现内外循环切换的是一块翻板,翻板想要正常的开合则必然要留有缝隙;所以即便在内循环模式里,车里也会多多少少进入一些车外的空气。而且车辆本身的密封性也并不太理想,车门之间都会有缝隙,尾门的缝隙更是大;设计这些缝隙的原因是车辆在起伏路面行驶时会有较大程度的扭转变形,没有缝隙则会出现“铁碰铁”的情况,车辆会损坏的。
而留有缝隙则势必会进风和出风,有些密封性略差的车辆在行驶中都能感觉到车门漏风。
内循环和外循环的区别无非是外部空气进气量的多少,以及车内空气循环更新的速度,其实只有使用外循环才能保证车内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合理,也才能让司乘人员始终保持头脑清晰。反之,长时间驾车如果一直用内循环的,呼出空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会降低血液携氧量,人会感觉到灰尘甚至难受;所以长时间驾驶车辆还是建议用外循环,短时间通勤再用内循环吧,当然在车流量较大的路段也要用内循环,以防止尾气进入车内。
汽车的最后一道防护就是“空滤”,空调系统的进气道会有空气滤清器。
依靠空滤能阻隔新冠病毒吗?
这里就要讲一个冷知识了,普通的空滤阻隔能力比较差,大约只能阻隔20微米左右的悬浮颗粒物;这与发动机的空气滤清器标准相当,因为颗粒物超过20微米就会造成发动机气缸的异常磨损,所以20微米是发动机空滤的标准线。
空调系统中的空滤标准可以略高,最高可以达到PM2.5的过滤。
然而PM2.5指的只是能过滤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物,但极限也就是0.3~0.4微米,这个标准足够吗?
1μm=1000nm,意思是一微米等于一千纳米。
极限达到0.3微米则能过滤300nm左右的颗粒物,但这还是不够,因为新冠病毒的体积非常的小,直径只是在100nm左右,最高不超过150nm,最低只有六七十纳米。这个体积还是小于是PM2.5空气滤清器能达到的极限,如果在车辆进气口的位置有新冠病毒的话,空气滤清器也是无法阻隔的;外循环进入车内的概率高一些,内循环进入车内的概率低一些,但是这种概率其实很有玄学的感觉,说白了真的是要拼运气的。
讲到这里是不是有些失望呢?
其实也不能说在车里就没有一点好处,最起码新冠病毒随着气流进入机动车道,在通过进气道进入车内的难度远高于非机动车和人行道;毕竟大部分人在冬季的车里还是要关闭车窗的,不会有那么多的飞沫和气溶胶漂浮在空气中。
更需要注意的是骑行的司机和行人,最能有效阻隔新冠病毒的不是口罩,而是头盔的面罩!因为新冠病毒最起码不会穿透树脂材料,所以在冬天骑车的时候一定要戴好头盔,头盔不仅能保证行车安全,同时还能最有效的阻隔飞沫和气溶胶。在头盔面罩的保护之下再戴好口罩,这样就能基本做到万无一失了。
至于普通口罩和N95口罩的区别当然是有的,只是究竟有多大也不好说,毕竟N95口罩的过滤标准也只能达到PM2.5空气滤清器的极限,也就是0.3微米;一定要说N95口罩有什么特别之处的话,那就是看起来确实显得更为专业。不过个人还是习惯于普通口罩,口罩的作用主要是防止飞沫,带有病毒的气溶胶不见得能穿透,更多的是吸附在口罩的外面,这样及时抛弃用过的口罩也能一定程度的避免“变羊”。
所以戴口罩总比不戴口罩好,骑行时再戴着头盔就会有更理想的防护效果,甚至不亚于多坐在车里。
: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赞关注评论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