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75PLUS“双美标”碰撞测试,凸显国内“低标准”难堪现实


按照影响力和覆盖面,全球目前有五大安全评级机构,分别是欧洲的E-NCAP、美国的IIHS和NHTSA、日本的J-NCAP、国内的C-NCAP。

这五大机构,对应着五种评级标准。按照碰撞测试的难易和严格程度,这五种评级的排名如下:

毫无意外,国产的C-NCAP是排名末尾的。

众所周知,中国汽车市场起步晚,所以碰撞测试的起步和发展都落后于美欧日,国产的C-NCAP也被戏称为“五星批发部”。在这种低标准的环境里,让很多在欧美市场碰撞成绩还不错的合资车型,到了国内反而自降标准,偷工减料、以降低成本攫取更多的利润。这两年推出的中保研测试(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C-IASI),让大众途观L、帕萨特等合资车型“现出原形”,对品牌形象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让人们再次对国内的“低标准碰撞”提出了质疑。

不得不说,国内目前的新车碰撞测试由于标准偏低,无论是舆论环境还是市场环境,处于一个三方尴尬的境地:一方面相关测试机构在认真的按照标准做事,但舆论评价却不高。另一方面,碰出的结果,没什么说服力,消费者也越来越不当回事,争议总是很大。再一方面,真正用心在做安全碰撞技术研发的车企,又没有机会展现出自己的真正实力。

这种三方尴尬的处境如何破解?上周日,我参加了一次长安针对CS75PLUS的“双美标”公开碰撞测试。我想,长安组织的这次“双美标”碰撞测试,或许就是破解之道。

何为“双美标”测试?

双美标,顾名思义就是“双重美国标准”。

此次CS75PLUS的碰撞,是在同一辆车上,按照美国测试标准,进行了两次碰撞。

第一次测试,是用一辆移动壁障车,以62公里/小时的时速,以27度的角度,撞向CS75PLUS。这项测试叫“侧面可移动壁障27度碰撞试验”。它是属于NHTSA标准下的一个独有项目。

为什么要设置27度的角度?这是因为,在发生侧面碰撞时,完全垂直的侧面撞击。驾驶员发现侧面来车时,一般会下意识转动方向盘以避开来车。因此碰撞时两车之间会发生一定的夹角。这个夹角按照概率统计,一般会在30度以内。北美NHTSA是采用了27度。此次长安碰撞也沿袭了这一标准。

此外,此次碰撞的时速(62公里/小时),也沿袭了NHTSA的标准,高于国内侧面碰撞50公里/小时的时速。

第二次测试,是用一辆壁障车,以80公里/小时的时速,“追尾“同一辆静止的CS75PLUS。这项测试的北美标准,来自于北美联邦机动车安全法规FMVSS301,要求被以这个时速追尾时,车内乘客无伤害、车门可打开、油液无泄漏。

CS75PLUS的测试表现如何?

说实话,敢于公开测试过程,厂家内部肯定是先做了内部测试。有把握才拿出来公开,CS75PLUS一定能通过测试,这毫无悬念。

唯一的悬念在于,碰撞之后的具体伤害有多大?对乘客的保护到底做的如何?

先来看下侧面碰撞现场的现场——

撞完之后,CS75PLUS的侧面是这个样子。前后门向内严重凹陷,前后侧气帘完全打开。

但转到另外一边可以看到,车门内饰板几乎没什么变形。假人也似乎没有明显的撞击伤痕,坐姿也没有明显变化。

侧面碰撞考察的是假人的头、胸、腹、骨盆等部位的伤害。下图中,绿色为实际测量值,绿色左边的两个数字为标准值。数据越小越好。

▲前排男性假人的碰撞测量数据

简单解读一下这个数据,驾驶员头部伤害最低标准值为650,实际碰撞成绩为20,胸部伤害最低值为34.5,实际碰撞成绩为18.5-31.1之间。腹部伤害最低值为2000,实际成绩为1001。骨盆伤害值最低标准值4000,实际成绩684。

不难看出,前排假人的大部分数据测量值远低于标准值。CS75PLUS对假人的保护,不仅符合北美标准,而且大幅超出。

再看后排假人的两项数据,都低于最低限值,标注为绿色。

▲后排女性假人的碰撞测试数据

绿色代表最高成绩,根据北美的评分标准,前后排假人均获得了五星评价。

在另一项的追尾碰撞测试里,还是这辆车,被一辆时速80公里/小时的壁障车追尾。

撞完之后,后尾箱几乎完全凹陷,车尾几乎被撞没了。但是观察它的底盘和悬架。虽然后防撞梁被冲撞挤压,和车身紧紧贴在了一起。但油箱没有损伤,没有发生油液的泄漏。此外,后悬挂几乎完好无损。如下图:

而且从侧面看,C柱没有发生变形,车门能够打开。而且后排乘员舱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形。尾灯也还能正常开启。 

换句话说,所有的冲击力被后防撞梁、后尾箱承受与化解,乘员舱、底盘、油箱这些关键部位,都没有明显的伤害。

两次碰撞结束之后,一个意外的情况出现了:这辆满身伤痕、没有“屁股”的CS75PLUS,居然绕场慢慢开了起来。这个场面也引起了全场的阵阵掌声。

安全背后的故事

CS75PLUS为什么敢于挑战美标?关于车本身,已经无需讲太多。CS75PLUS此前已经荣获中保研、C-NCAP两项最高安全评价,再加上此次顺利通过双美标测试,结果证明它已经是这个级别的安全标杆。

在活动现场,长安在安全领域的技术带头人赵会博士,在跟媒体分享的中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为什么长安在安全领域做到国内领先,也许赵博士的经历更有说服力。

“这么多年,长安在安全领域确实是老老实实、实实在在做技术、做产品。要把安全做到世界一流”。赵博士表示,“这也是我个人经历的见证“。

赵博士讲了三个细节:他在2006年加入长安,此前美国福特公司工作了12年,一直主攻碰撞安全领域。进入长安时,工号号码是9001。其中“9”代表海外引进专家,001代表员工排序。“在所有技术领域中,长安一开始就是把安全放在技术开发的第一位”。

另一件事情发生在2009年金融危机,长安决定投入1.5个亿建碰撞实验室。“在当年长安是自主品牌里唯一加大研发投入、而不是缩减项目的车企”。赵博士表示。2011年建成后(整体投资超过2亿元),长安旗下车型随之而来就是在C-NCAP测试中集体得到了五星评价。

第三件就是在今年,虽然2020年全球疫情爆发经济形势不明朗,但长安决定再投入1.2个亿,对现有的安全碰撞实验室进行升级。“就是要做全球最好的的实验室,迎接智能驾驶时代的到来。”赵博士表示,长安已经开始了名为“主被动安全融合”的技术开发,研究智能驾驶情况下,安全碰撞的设计。这项研究已经与国外车企齐头并进。(资料显示:长安每年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投入到研发,“十一五”至今,已累计投入近1000亿元。拥有涵盖振动噪声、碰撞安全、制动性能、底盘试验、驱动系统等16个领域、194个国际先进实验室)

此外,长安在安全技术开发的组织结构上也保证紧密高效。赵博士介绍,目前他的团队里,做被动安全的技术人员有120多人的团队,主动安全领域有40多人,总计160人的工程师团队,专门做安全领域的技术开发,组织结构上“集中且独立”,能够保证高效沟通与紧密合作。这一点和国内很多其他车企“安全工程师分散到各个部门”的做法不一样。

“从前我们说,做一台安全的车很不容易。现在我可以说,由于长安这么多年建立的体系和流程、团队,要想设计开发一款不安全的车,都非常困难了”。赵博士表示。

写在最后

为什么CS75PLUS要去挑战美标?是因为国内的碰撞测试,跟国外的差距太大,已经满足不了CS75PLUS的需求。那么为什么国内的碰撞测试,跟国外有这么大的差距?

赵博士打了一个比喻,好比一个班的学生,老师出一套考卷,要考虑的是整个班级学生的水平。如果只是以少数“尖子生”的水平为标准,让大多数人不达标,也不能推动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所以国家在制定相关测试标准时,是以“后进可以追上先进、先进也有动力继续向前”这样一个原则来制定。这其实是和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中的整体水准相适应的。

实际上,此次通过“双美标”测试来秀肌肉,既是长安为了凸显自身品质实力的有意为之,也是国内安全标准无法验证其实力的“无奈之举”。

这就好比尖子生,用普通的考卷已经满足不了,必须用最难的考卷才能考出水平。

甚至赵博士还表示,这次的“双美标”只是起点,未来长安还将继续挑战其它的“美标”测试。

我想,只有当越来越多的国产品牌,愿意像长安一样在安全领域持续投入,愿意砸钱砸时间,成为“尖子生”。如此,才能带动车企整体安全水平的加速提高,国内碰撞测试“低标准”的环境才能彻底改善。从这个角度说,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车企,敢于去公开挑战“美标”。让“美标”蔚然成风,成为领先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

这才是长安这次“双美标”测试,带给整个行业的最大价值所在。

版权声明:本文为线外邦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线外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