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产汽车已经崛起,却总有人在没开过的前提下瞎喷?


很多从来没有驾驶过国产汽车,或者也没有长期使用过国产汽车的司机,只要提到中国制造的汽车就肯定会说“不行”;比如我们作为国产汽车多个品牌的资深用户就遇到过这样的司机,明明就开过几个入门级的、PPH极高、典型故障排名极低的合资车,对于品质汽车毫无概念的前提下也会否定国产车,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概述包括:

  • 知名ID有偿营销

  • 文化入侵同步发力

  • 品牌赋魅迷惑司机

就是这样了。

很多老司机只是单纯的“老”,同时掌握了最简单的驾驶技能,对于车辆的专业知识用一无所知评价也不过火;而之所以会迷信外国品牌的车,核心因素是初期为了学习供应链的建设而引进了一些外国车企,为了换取经验而不得不给这些品牌的车辆开拓一块市场,也就是用这些车当作公务用车。B端市场的品牌选项一定是C端的风向标,因为在完全不懂车的时候选车只能“看别人选什么”,而最佳参考当然是公务用车的选项;在各个文化体系中都有这种情节,在各个国家里流行的汽车品牌也都是公务用车的品牌,这是形成外国汽车流行风潮的第一个阶段。

国产汽车进步的速度飞快,理论上从十几年前就有正面对决合资车的能力,于是这个阶段就出现了“云车评”的雏形;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民数量的激增,在云端做汽车营销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只不过自主品牌在这一方面总有些后知后觉,对市场营销不够重视。现在其实也是这样,一线自主品牌的年度营销总费用归拢包堆也就是个两三百亿,而某些知名日系车企单一品牌一年的营销投入就超过1000亿(折算后),德系、美系等车企也是动辄大几百亿。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车评人热衷于某个车系的某些看起来很不起眼的车呢?都不是企业豢养的嘛。但是一般汽车爱好者压根不懂这里面的门门道道,于是就把这些汽车圈里的公知当成了专家,专家说什么就信什么,于是即便国产汽车快速成长也还是在品牌影响力方面暂时输了。

文化入侵是个不得不提的问题,这些年有过韩剧流、日剧流、美剧流,有好莱坞大片,有恶心的生蛋节,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喜欢这些东西呢?无非还是个猎奇心态。这些看似无所谓的文化作品里,实际上充满了欧美日韩的文化洗脑的东西,比如好莱坞善于打造的“美式拯救世界大片”;这些东西对于有一定知识储备的人而言只是看个热闹,是打发垃圾时间的文化垃圾而已,可不是所有人都有客观理解和理性思考的能力,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文化崇拜。

文化入侵形成了文化崇拜,知名ID有偿包装外国文化和外国商品,于是外国品牌就被赋魅了;个人会用“品牌迷惑性”来评价这些品牌,能读懂就去思考,读不懂也别浪费时间了。因为只要流行风潮一遍则其会同步改变。

综上所述,外国汽车品牌远远没有想象中的好,国产汽车也没有想象中的差;近几年的数据显示的结果都是质量最差的代步车基本都是合资车,国产汽车在性能、配置、智能、设计和品控等诸多方面已经实现逆袭。但唯独在营销方面的水平还是差,不过这也是个无奈的结果,因为为了实现逆袭则会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技术研发上,一年几千万或十几亿的营销投入在外国车企面前少到不值一提,所以品牌影响力还是会差一些,这就难免还有人无法祛魅。

但是在绝对的产品力面前,赋魅品牌的迷雾也终将散去,说白了就是电驱技术赋能国产汽车,综合实力实现了碾压式的优势;所以2021年的汽车国潮风已经成型,合资车销量普降、一线国产汽车普遍逆跌,2022年会是中国汽车品牌的元年,届时某些知名ID也会收敛一些,汽车品牌文化会趋于健康。